民間飲食也不甘落後,明初的士大夫,宴會以節儉著稱,而到了晚期,假如你要在家請客,一定要提前好多天做準備,用酒與果品,都要最名貴的,食物不管吃得了吃不了,一定要擺滿幾案,否則就會被人嘲笑。吃飯用的酒具,就連金銀都不上檔次了,必須要用名貴的玉器酒具才夠麵子。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家,在酒宴的花費上也毫不手軟,通常辦宴席一桌菜,花樣就得十多種。按照《萬曆野獲編》的說法,普通老百姓家一頓酒宴的花費,相當於一家人至少五個月的生活費。而食物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雞鴨魚肉已經不稀罕了,上檔次的菜品,主要以名貴動物為主。普通人家的宴席,也都常有鴿子,斑鳩,大雁這些珍奇鳥類,而到了富貴人家,則會有北方的熊掌,西域的馬奶,東海的鯨魚唇,一場豪門大族家的宴會,足夠開個珍稀保護動物展覽館。而酒席上消耗最大的,當然就是酒,按照嘉靖年間的紀錄,淮安府每年消耗掉的酒,如果折合成釀酒所需的麥子,則高達100萬石。而這些糧食放在戰場上,足夠支持一支萬人軍隊出境作戰。明朝飲食的奢靡之風,可謂上行下效。
住宅方麵,明朝隨著曆史的演進,明初的各種規矩也相繼打破,當然親王家庭除外,因為身份敏感,亂蓋房子很可能要辦罪。但老百姓家卻不一樣了。到了明朝中期以後,各種打破等級界限的新型住宅樣式,在經濟發達的城市中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明初的房屋,就算是南京這樣的首都,民房也多以低矮簡樸為主。可在明朝正德年間以後,經濟的發展,使明朝的住宅,也和服裝一樣,開始了大膽的演變。按照《明史》的記載,明朝弘治年間,僅像浙江太平縣這樣的小地方,房屋建築就比明初高大一倍,而且老百姓家的房屋,也都照著官宦人家的式樣修建,就像穿衣服效仿官服一樣,要的就是闊氣。而嘉靖年間的南京,普通老百姓家裝修房屋,僅修繕客廳的費用,通常就要花費近千兩白銀。而且老百姓家裝修,還往往喜歡向官府看齊,家裏房子的雕欄畫棟,甚至廳堂擺設,都照著衙門的樣子修,在蘇南,浙江等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那些有錢了的大商人,家宅能照著王公貴族的模樣修,甚至還有富商托關係走門子,取得京城公侯家宅院的圖紙,依葫蘆畫瓢的修自家宅院,而且裝修豪華,氣勢宏大的宅院裏,連生活細節也要體現奢靡,家裏打掃衛生,要用雞毛做的掃帚,擦桌子要用絲綢做的抹布,要的就是氣派。
裝修都如此進步,明朝的房地產業也因此炒作起來,明朝中後期農村的一大風尚,就是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農村裏有錢的地主,第一件事就是在城裏搞套好宅子,搖身一變做城裏人,一開始這麼做的,還都是有錢的大地主,後來中小地主也紛紛效仿,再後來,那些在蘇州等城市打工的外來民工們,有了錢也紛紛在成立購房安家。以明朝萬曆年間的地方官奏報來說,蘇州地區的房價,比起十幾年前的隆慶年間,上漲了至少五倍。
而明朝的人口流動,即“行”,也因此而變化,比如坐轎子,明初隻有官員有資格坐轎子,而且要根據品級,到了明朝中後期,有錢的富商也紛紛坐轎,好多人出行的儀仗氣派,比達官貴人來拉風。人口流動來頻繁起來,明朝初年,農民出個村都要政府開介紹信,到了中後期,各地流民雲集,大批農民湧入商品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而知識階層也喜好遊山玩水,四處遊學,甚至還帶來了嚴重的問題——科舉移民問題,由於明朝科舉分南北榜,在南方考試中榜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北方,所以許多南方士子,往往托關係更改戶口,跑到北方區考試,典型明朝版的高考移民。最有實力幹這事的,主要是商人家庭出身的學子,因為父母經商的緣故,他們從小就跟隨父母四處遊曆,外加家裏有錢,托點關係在當地入籍考試,都是很容易的。而且明朝政府對此也很寬容,嘉靖年間,曾有商人子弟章禮,原是浙江籍貫,本應在南方參加考試,卻在北方順天府參考並中榜,事情揭穿後,輿論一片嘩然,但嘉靖皇帝卻說,在南方考在北方考,都是天子門生,這有啥差別的?從那以後,高考移民成為了明朝學子的一個常備選擇。如果我們看晚明許多士大夫,會發現他們參加科舉的地點,和他們的老家,總是相差十萬八千裏的。而更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卻是商人,農民,以及城市工匠的人口流動,明初商人外出,需要向政府開路條,而到了中後期,商人們不但可以遊遍全國沒人管,而且好些商人更脫離原籍,在當地落戶安居,同時隨著土地兼並嚴重,大批農民變成流民,把進城打工當成了生活選擇,特別是在一條鞭法施行後,農民繳稅變成了交貨幣稅,隻要你能交上錢,沒人管你種不種地,而在當時,進城打工的收入對於農民來說,是遠遠大於種地的。所以大批農民湧入東南,主要是北方以及華中的農民,進入到江蘇,浙江等地,帶來的問題,一是人口比例失調,二是農業與工商業比例失調。另一個人口流動的群體則是工匠,雖然明朝工匠有匠籍,但到中後期,匠籍的管理也鬆了下來,特別是明朝私營手工業大興後,新興的城市工場主,往往喜歡高價招募能工巧匠,許多原本從屬於官府作坊的工匠也被吸引而來。比如北方宣府地區的木匠,主要來自山西地區,蘇州做帽子的工匠,主要來自江西地區,這些外來工匠在當地一幹多年,最後也就入了當地籍貫,許多工匠的後人,甚至還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通過科舉途徑改變了家族的命運。明朝文臣周應中就是一例,他本是浙江人,家裏作為紡織工匠在北京打工,經過多年奮鬥後,到他這一代終於有了北京戶口,並在北京參加考試,最終金榜題名。明朝諸多出身寒微的文臣,大都有過這樣的人生路。
而明朝這些社會現象的演變,其原因有很多,比如思想觀念的變化,土地兼並的發展,以及海外貿易的繁榮,但歸根結底卻是一件事——經濟結構的變化與發展,明初以農業立國,然而農業經濟發展的結果,必然導致商品經濟大興。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封建帝國,明朝更是當時世界科技文明最為發達,經濟最繁榮的國家。放在社會經濟層麵,隨著海禁的廢除,東南外向經濟發展,城市的發展速度更是陡然加快,諸如人口流動,奢靡之風興起等演變,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明朝當時的自由,開放,繁榮,令當時造訪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們也大為讚歎,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著作中,把明朝形容得如天堂一般美麗。套一句常用的政治術語,這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