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1 / 3)

從明初的社會製度上看,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很多方麵是很苦逼的。但事實上,無論明初還是明末,做明朝的老百姓,也有幸福的一麵——福利好。

在中國曆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一個社會福利比較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朱元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視民間疾苦,從小吃夠了苦的他,也出台了各種政策,讓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所謂“養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寡孤孤獨的福利院,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過世死者,惠民藥局,就是國家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裏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不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麼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甚至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盡管這項政策,限於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可算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除了這些福利機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的很,以“養濟院”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會給予大米三鬥,庫布一匹。以至於許多生活並不貧困的騙子,也假裝窮人被收留進來,且賴在裏麵不走。而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等情況,對於因此而無家可歸者,明朝更免費給予稻種更牛,並賜十五畝田地。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更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製度——優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就要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毫不誇張的說,大明王朝,堪稱當時世界上全民福利的國家。

這種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許多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時代裏,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體現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後的北京保衛戰,不但明軍三軍用命浴血拚殺,甚至戰前,京城的百姓還自發捐錢捐物,支援朝廷,而在戰鬥打響後,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鬥,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明朝中後期雖然軍備廢弛,但史不絕書的,卻是明朝北方邊境上,經常邊鎮百姓與駐軍合力,死守孤城並擊退強敵的佳話。尤其是在嘉靖年間的右玉保衛戰中,當時韃靼大軍圍困,小小右玉,隻有幾千士兵百姓,然而右玉百姓卻答,我們世代受國恩,如果今日開城,就要留下萬世的罵名。結果八個月的右玉保衛戰,令橫掃草原的韃靼阿勒坦可汗碰的頭破血流。鼎盛時期的大明,盡管存在著諸如腐敗等問題,卻是一個具有繁榮經濟和高度凝聚力的強大國家。明朝晚期之所以落得滅亡的下場,武備不振隻是表象,真正原因,卻是腐敗的明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最終慘遭拋棄。

而如果穿越到明朝做老百姓,混農村還是混城市,效果也都是不一樣的。

明朝早期施行“重農”政策,具體到農民身上,一是賦稅比較輕,除了江南地區重稅外,其他地區稅都不高。農民家裏的土地,多少畝種麥子多少畝種果樹多少畝種桑麻,都要聽國家指揮,私自亂種更要治罪。這種明朝特色的“計劃經濟”,在明朝早期發揮了巨大效用,國家經濟迅速恢複,糧食儲備直線增加,按照《明史》的說法,在朱元璋在位的晚期,國家各倉庫裏的糧食,就多得吃不完,有些甚至因為常年存放,早已經腐爛變質了。

而在明初做農民,雖然被管的多,但隻要勤勞工作並發家致富,卻也有機會當官。明朝管靠財產較為豐厚的農民叫做“富民”,啟用富民為官,也是明朝從朱元璋開國之後,一度奉行不輟的傳統,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拉近政府與百姓的距離,體現朝廷親民重農之意,二也有助於調和官府與百姓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由富民們去執行國家的政策,與百姓之間的衝突會少得多。更易取得百姓的信任。明朝早期,農民出身並官至高層的例子不少,比如湖廣富民嚴震直,一路提拔成了戶部尚書,掌管整個大明王朝的財政。蘇州富民沈階,也曾官至戶部員外郎,另外在明朝早期,各府縣的基層官員甚至小吏,也都有“富民”充任,種地種的好,在明朝早期,當官甚至當大官都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