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四方麵軍進行岷洮西戰役時,中共中央派出紅一方麵軍一部,在聶榮臻、左權的率領下,進至西(安)蘭(州)大道以北地區,迎接紅二、四方麵軍北上。

還在紅二、四方麵軍剛出草地時,中國共產黨對地方實力派的統戰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同紅軍關係更加密切;兩廣事變後李宗仁、白崇禧派代表到陝北,要求同紅軍訂立抗日協定;華北的宋哲元、傅作義也相繼同中共和紅軍商談抗日問題;川軍劉湘等也開始趨向抗日反蔣。在國際上,除共產國際和蘇聯積極支持中國抗日外,英、美等國政府從他們自己的利益出發,也更加趨於鼓勵中國政府對其采取比較強硬的政策。在上述情況下,蔣介石的對日態度也在逐漸發生轉變,加強了對日作戰的準備工作。

根據這種新形勢,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西保安(今誌丹縣)召開擴大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確定把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放在黨和紅軍的三大戰略首位,製定了“逼蔣抗日”的方針,決定以蔣介石政府為統戰談判的主要對手。為了貫徹這一方針,決心乘蔣介石正忙於解決兩廣事變,胡宗南主力南調之機,聯合東北軍,發展西北抗日局麵,打通蘇聯,出兵綏遠,以推動全國抗日局麵的實現。

在與張學良等秘密協商後,中共中央於8月12日提出奪取寧夏的戰略計劃,具體部署分兩部走:第一步,配合東北軍進據甘西。紅二、紅四方麵軍盡可能奪取岷州,以甘南為臨時根據地,休整補充。繼而以有力一部出隴西,攻擊敵毛炳文部,威脅蘭州,以便東北軍於學忠部 3個師向蘭州這一戰略樞紐地帶集中;另以有力一部出夏河,攻擊河州,威脅青海,吸引河西走廊馬步芳部東援,以便東北軍乘虛接防甘、涼、肅三州,接通新疆。這一步驟要在一個半月內實現。第二步,3個方麵軍合力奪寧夏。第一步驟實現後,紅一、紅二、紅四方麵軍在甘北會合。

12月起,以一個方麵軍留守陝甘寧蘇區,兩個方麵軍乘結冰期渡過黃河,消滅馬鴻逵部,占領寧夏,完成從北麵接通蘇聯的任務。

8月30日,中共中央鑒於蔣介石在解決兩廣事變後,已令胡宗南部 開回蘭州,並有分化東北軍、撤換張學良的企圖,因而變更了原來的計劃。新的行動方針,要求把甘南作為發展戰略根據地之一,與鞏固和發展陝南根據地,並迫使胡宗南部停止於甘肅以東活動,準備冬季打通蘇聯。9至11月的具體部署是:紅一方麵軍以一部主力南下,占領海原、靖遠、固原及其以南地區;紅四方麵軍控製甘南,盡可能取得岷州、武山、通渭地區;紅二方麵軍速向陝甘交界地區活動。在三個方麵軍中,以紅二方麵軍向東行動最為重要,因此,任弼時又回紅二方麵軍工作,劉伯承也調到紅二方麵工作。

為了配合紅二方麵軍向陝甘邊行動,朱德和張國燾令紅四方麵軍抽出兩個軍,東出西和、禮縣,消滅敵王均部。陳昌浩認為,派出兩個軍出西和、禮縣作用不大,不如集中主力於現地區,伺機北出通渭、靜寧、會寧,與紅一方麵軍合力夾擊西進的胡宗南部更為有利。將來紅四方麵軍主力應向隴東北發展,與隴東南的紅二方麵軍呼應作戰。為此,陳昌浩從岷縣前線趕回紅軍總部駐地三十裏鋪,與朱德、張國燾磋商,於9月13日共同向中央提出新的作戰方案,建議:“我一方麵軍主力由海源、固原地區向靜寧、會寧以北地區活動,南同四方麵軍在靜、會段以襲擊方式側擊運動之胡敵,並阻止其停滯靜寧以東”;“我二方麵軍以主力在徽、兩、鳳以北地區,並以一部進到寶雞活動,……二、四方麵軍除以九十三師主力即向靜、會段以南地區活動外,以一部機動兵力集結隴西、武山,並適時以八團以上兵力打擊靜、會間之胡敵,相機打通一方麵軍。”

這個建議的核心思想是主張紅一方麵軍南下,與紅四方麵軍協同消滅胡宗南部。當時在漳縣的徐向前接到這個方案後,覺得在西蘭大道與敵決戰不利,主張主力西渡黃河,控製蘭州地區。但他的意見沒有被接受。

中革軍委接到朱德、張國燾、陳昌浩9月13日建議電報後,認為“彼此意見大體一致”,但紅一方麵軍主力不能南下,對胡宗南作戰應以紅二、紅四方麵軍為主。

然而,張國燾見紅一方麵軍不能南下,隻由紅四方麵軍迎擊胡宗南部,便心生膽怯,遲遲不予表態。經中央連電催促,他被迫於9月16日至18日在岷縣三十裏鋪召開西北局會議,討論紅四方麵軍的行動方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