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共中央複電朱德、張國燾,不同意紅四方麵軍西進方案。接到電報後,張國燾當日連續數電中共中央,力陳采取新方案的理由。並說:“如無黨中央明令停止,決照原計實施,免西渡、北進兩失時機。”

對於張國燾與中共中央的分歧,中共中央進行了耐心的說服。9月27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致電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並賀龍、任弼時、劉伯承,明確指出:“我一、四方麵軍合則力厚;分則力薄。合則寧夏、甘西均可占領,完成國際所示任務;分則兩處均難占領,有事實上不能達到任務之危險。一、四方麵軍合力北進,則二方麵軍可在外翼製敵;一、四方麵軍分開,二方麵軍北上,則外翼無力,將使三個方麵軍均處於一偏狹地區。……有一著不慎,全局皆非之虞。”“因此,中央認為,四方麵軍仍宜依照朱、張、陳9月18日之部署,迅從通渭、隴西線北上,不過半月左右即可到達靖遠、海原地域,從靖遠渡河;一方麵軍跟即渡河或合力先取寧夏,或分途並取寧夏、甘西。二方麵軍仍在外翼製敵,是萬無一失。”

同日,中共中央再次致電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中央明令已下,請電令通渭部隊仍回占通渭,其餘跟即北上。”

就在這時,帶領先頭部隊調查行軍路線的徐向前在洮州以北當地群眾那裏得知,黃河對岸已進入大雪封山的季節,氣候寒冷,道路難行。根據這樣的地形、氣候條件,徐向前認為渡河的計劃難以實現。他即返回洮州,向朱德、張國燾彙報了情況。朱德、張國燾在洮州召開會議,討論中共中央的指示。張國燾看到西渡黃河的計劃無法實現,隻好同意北上。洮州會議一致決定,放棄西渡黃河計劃。

9月27日當天,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聯名致電中共中央並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表示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按照原計劃東出會寧,會合紅一方麵軍,先頭部隊10月8日到達界石鋪,決不再改變計劃。9月28日,朱德、張國燾發布《通莊靜會戰役計劃》。29日,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向各部隊下達北進靜、會地區的命令。至此,這次關於進軍方向的風波才告平息。

9月30日,紅四方麵軍4萬多人,分五路縱隊,向通渭、莊浪、會寧、靜寧急進。

中共中央得知紅四方麵軍回師北進的消息後,立即部署兵力策應紅四方麵軍北上。10月2日,紅十五軍團獨立支隊襲占會寧縣城。10月3日,敵人又糾集兩個團的兵力反撲,企圖把會寧城奪回去。緊張時刻,紅一軍團第一、第二師趕到,和紅七十三師一起,在會寧城外將反撲之敵擊潰,使會寧城牢牢地控製在紅軍手裏,為紅一、四方麵軍在會寧會師創造了條件。

10月5日,紅四方麵軍第三十一軍占領通渭城。第四軍先頭部隊於10月7日在會寧的青江驛與紅七十三師會合。

10月9日上午,碧空萬裏,陽光和煦,會寧城門樓前紮起了彩門,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等率領紅軍總部 和紅四方麵軍直屬隊自南門進入會寧城。會寧城內,萬象更新,標語、人群、歡聲笑語,使這座偏僻的小山城空前的熱鬧。經過會師——分裂——再會師、曆盡磨難的兩個方麵軍,真是悲喜交集。他們互贈禮品,互相傾吐分離後的期盼之情,談論一路走來的艱辛,詢問其他同誌的下落,都為能夠再次重逢而高興。

10月10日,紅一、紅四方麵軍在會寧文廟前的廣場上舉行慶祝會師大會。大會由紅四方麵軍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徐向前、陳昌浩、陳賡先後講了話。最後由朱德講話。他闡述了長征勝利的偉大曆史意義,強調了團結的重要性,號召部隊會師以後“更要團結一心,互相尊重,並肩作戰,戰勝我們共同的敵人”。

慶祝大會上,還宣讀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合給全軍的賀電。

紅四方麵軍的長征,從1935年3月強渡嘉陵江西進開始,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結束,曆時1年零7個月,途經川、康、青、甘四省,行程近萬裏。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使紅四方麵軍的長征經過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在朱德、徐向前、劉伯承等以及廣大紅軍指戰員的鬥爭下,紅四方麵軍排除了張國燾的幹擾,經曆無數次戰鬥,粉碎了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終於完成了北上的戰略轉移任務。

紅四方麵軍北上靜寧、會寧後,敵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部一齊向紅二方麵軍猛撲過來。各路敵軍進一步靠攏,控製了西蘭大道,企圖將紅二方麵軍堵截在渭河以南聚殲之。在這種形勢下,如果紅二方麵軍單獨留在陝甘邊界,就有被敵人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危險。由於敵情驟然變化,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向中革軍委提議,紅二方麵軍放棄甘南各縣,經天水、寶雞間北渡渭河,轉移到清水、張家川、蓮花鎮地域,一方麵策應紅一、紅四方麵軍會合,同時背靠紅一、四方麵軍,爭取部隊休整、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