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國民黨的血腥屠殺,中國共產黨奮起反擊,但是,在最初的時候,曾經選錯了合作對象。張發奎是北伐戰爭的風雲人物。北伐期間,他率部初戰醴陵,續戰平江,隨之撲向荊楚門戶汀泗橋、賀勝橋,會攻武昌,戰江西馬回嶺,進軍河南,立下了赫赫戰功,是著名的國民黨左派將領。

正因如此,自北伐戰爭開始,張發奎就與共產黨人有過密切的合作。他的部隊是共產黨員最集中的部隊。先後在他部隊任職的著名共產黨人有廖乾吾、葉挺、曹淵、蔣先雲、許繼慎、周士第、郭沫若、惲代英、高語罕、張雲逸、盧德銘以及賀龍、葉劍英等。到北伐後期,張發奎任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後,在張發奎的軍隊中有2500至3000名共產黨員。

其中,葉挺第二十四師、賀龍第二十軍就是黨發動南昌起義的基本力量;盧德銘第二方麵軍警衛團是發動秋收起義的主力;葉劍英第二方麵軍教導團是發動廣州起義的主力。

對於張發奎“很紅”,國民黨黨內早有微言。據李宗仁回憶,當時他曾勸張要提防共產黨,李對張說:我說你們第四軍裏,共產黨最多,你如對他們不加約束,將來軍隊會不聽你指揮的。張說葉挺和他是廣東北江的小同鄉,從小便在一起,可以說是如兄如弟,以他和葉的“私人關係”,他認為葉挺絕不會和他為難的。我說:“共產黨還談什麼私人關係,他們隻知道第三國際的命令,你別做夢了。”張說:“不會的,絕不會的。”

“四一二”政變之後,張發奎主張立即出兵“東征討蔣”;二次北伐回到武漢後,他也表示“蔣逆為吾人目前之敵人,非出師討伐不可”。甚至在“分共”之後,張發奎仍大批接納共產黨人,如有人後來回憶“:張發奎將軍由汪精衛宣布‘國共和平分家’後,不但不將我們黨的同誌‘清除’,反而收容被國民黨驅逐出來的同誌。……我想起在武漢時流行的那一段傳說:蔣介石屠殺共產黨,朱培德遣送共產黨,張發奎收容共產黨。”汪精衛也說:“從武漢決定製裁共產黨以後,武漢的共產黨徒全到四軍十一軍二十軍去了,張總指揮因為中央擴大會議決定並已經明令保護共產黨的安全,也無法駁而不要。及至他們到四軍十一軍二十軍工作,張總指揮又以為他們是幫助國民革命,所以優容他們,用惲代英做總指揮部的總參謀長,高語罕做秘書長。”

因此,在汪精衛“分共”之初,黨對張發奎還是抱有一定希望的。

7月中旬,“中共中央確定組織民眾武裝起義的新政策,著手製訂湘、鄂、粵、贛四省秋收起義的計劃。同時決定以中共所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北伐軍為基本力量,聯合武漢國民政府第二方麵軍總指揮張發奎,重返廣東,實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舉行第二次北伐”。

但隨著局勢的進一步變化,張發奎開始動搖了。“七一五”政變之前,汪精衛加緊策劃“分共”,“找第四軍軍長張發奎商量,張發奎怕控製不了軍隊,有些猶豫。汪精衛就拿出陳獨秀泄露的共產國際的指示,添油加醋地說:‘共產黨要消滅國民黨,要把軍權抓到手上,跟他們合作不下去了,還是分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