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五”之後,“唐生智正在積極屠殺我黨,壓迫工農運動。汪精衛已完全投降於唐。張發奎態度雖仍表示反唐,卻已深受汪之影響,高唱擁汪,並表示對我們不滿,有‘在第二方麵軍之高級軍官中的C.P.分子如葉挺等須退出軍隊或脫離C.P.’之表示”。
30多年後,張發奎對他當時作出的選擇有這樣一個說明,他說:我認為,革命完成以前,革命力量不應分裂。但是,如果汪精衛要“分共”,我支持他,因為他對這一問題比我有更清楚的了解。我以前已經說過,軍人被告之,服從是他的天職。這可能很危險。年輕的軍人易於被引入歧途。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認真地考慮,哪種政策是正確的。因為汪精衛認為這是正確的,我也就這樣想。我對於軍事的興趣遠高於政治。
一方麵是汪精衛拚命地拉張發奎;另一方麵,共產黨人也一直在做他的工作。與其他國民黨人不同,由於張部共產黨甚多,他要是“分共”,簡直等於自斷手足。故他遲遲下不了“分共”的決心。
國共徹底決裂在即,何去何從?是接受共產黨人的召喚,站到革命一邊;還是冒著部隊分裂的危險,附和反革命?張發奎還幻想再拖一拖,但汪精衛不答應,共產黨也不可能再等下去了。
從當時麵臨的具體問題看,汪精衛、唐生智“分共”後,打著“東征討蔣”的旗號,兵分兩路,江北一路為唐生智所部,江南一路為張發奎所部,張部又以賀龍、葉挺部隊為前鋒,賀、葉無論勝負,都麵臨“被解決”之憂,而汪、唐坐收漁人之利。
中共方麵,則識破了汪精衛此種詭計,希望爭取張發奎與汪、唐分裂,一起回廣東。
當張發奎的部隊到九江、南昌一線後,是繼續東進,還是調頭南下,必須作出抉擇。到了這時,共產黨不能再糊裏糊塗去當炮灰,或者坐以待斃了,隻有對張發奎最後攤牌;或者與我們一起攜手回粵;如不願意,共產黨就隻有甩開你張總指揮,自己幹了!
1927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召開常委會議,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在會上說:“今日會到張發奎,和他討論軍事,他已讚成”,部隊集中南潯路一帶,“不再東進,第一步按兵不動,第二步漸次往南昌移動回粵”。
加倫說,張發奎如能讚成回粵,又不強迫葉挺等退出C.P.,在此兩條件之下,可與張發奎共同回粵。“若張不能同意上述二條件,那我們就不得已要在南昌幹起來”。
在此最後時刻,張發奎動搖了,選擇了後退。
7月29日,汪精衛、孫科、張發奎在廬山召開“分共”會議,與會的葉劍英次日返回後告知“,老張靠不住了,他(指張發奎——編者注)說:真是逼得沒法,我隻好投降右派”,“他們已決定解決葉、賀”。
至此,爭取張發奎的工作已經沒有希望了,黨遂決定以葉、賀部隊為主,發動南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