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2)(2 / 3)

東北軍調到陝、甘以後,如何對待東北軍就成了十七路軍的新問題。在曆史上,十七路軍和東北軍沒有往來,楊和張也沒打過交道。

對張和東北軍到陝、甘來的真正意圖,楊一時摸不清楚。從張回國和他任豫鄂皖3省“剿總”副司令時期的言論看,張是擁蔣的。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到處顛沛流離,受盡了失地喪家的痛苦,還得在蔣的威脅下為他拚命。從這一方麵分析,東北軍的絕大部分官兵,對蔣是不滿的,隻是抗日情緒暫時受到了壓抑;東北軍入關,處處受蔣歧視,實力削弱,地位日下,張對蔣也會不滿的;張受蔣騙,蔣把九一八事變的不抵抗帽子巧妙地讓張一個人獨戴,張不會服氣;張、蔣之間必然蘊藏著很深的矛盾。愛國抗日的思想,在十七路軍和東北軍大部分官兵中是普遍的。

深受蔣的壓迫,力量不斷被削弱,這種處境,十七路軍和東北軍是相同的。就這些情況估計,在反蔣抗日這一點上,十七路軍和東北軍有基本一致的要求。在這個前提下,兩支部隊團結合作,覓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辦法,是可能的。楊讚同這些看法,並且說:“患難的朋友好交!”但是,他也有疑慮的地方:論兵力,東北軍比十七路軍大數倍,如果東北軍受了蔣的愚弄,和蔣在陝、甘的兵力一起,對十七路軍采取壓迫的態度,那對十七路軍是極不利的。不過東北軍初到陝、甘,根基不固,人地生疏,並受到紅軍的壓力;東北軍既然奉命“剿共”,力量勢必分散,不會立刻對十七路軍下手。十七路軍兵力雖比東北軍小數倍,但十七路軍是地方部隊,久在陝西,在地方上有很多潛在力量,陝西的團隊,絕大部分十七路軍掌握得住(楊兼任陝西省保衛委員會主任,各縣民團都歸這個機構指揮),東北軍會有顧慮的。當前的出路,主要在聯張上,隻要在反蔣抗日這一點上彼此一致了,那麼合作就可靠了,停止內戰的辦法也好想了,所顧忌的對十七路軍的不利條件便減少了。楊虎城說:“我先試探張的動向,盡量設法和張在政治上合作。”他嚴囑所屬,對這些事絕對保守秘密。

張學良到西安後,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職權。楊虎城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兼十七路軍總指揮,軍事上歸張節製。兩人來往很頻繁,在禮遇上楊很尊重張,但在很長時期內,雙方是官樣應酬,內心話都不肯說。

有一次,楊虎城去張學良的住處,有意識地試談國內政治形勢。楊虎城回來說:“很糟糕!張很讚成法西斯,同我正相反。”張的這種說法是不是對楊政治態度的試探呢?推測不出來。張學良和楊虎城後來有一天又談到法西斯問題。張問楊:“這個辦法,在中國行得通行不通?”楊說:“人家搞法西斯(指德、日、意),對外擴張領土;咱們搞法西斯(指蔣)對外(指對日本)投降,他(指蔣)當小皇帝,我們當亡國奴,你看行得通嗎?”張聽後沒有回答,從此,張學良對楊虎城不再談法西斯這些話了。

蔣介石的特務,這時極力散布張、楊不和的謠言,在雙方之間製造矛盾,不是說東北軍要解決十七路軍,便是說十七路軍要驅逐東北軍,並指使雙方部隊裏一些複興社分子,從內部來挑撥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關係,企圖使雙方關係惡化甚至火並。雙方少數部隊之間,因駐地靠得近,有時也互相警戒。日子久了,還引起了雙方一些中上層軍官的疑忌。十七路軍中有些軍官,就懷疑東北軍對十七路軍將有不利的行動,並常向楊報告。這時,楊和張都覺得這樣下去很不好。怎樣改變這些情況呢?張學良把他的朋友高崇民叫到西安,介紹同楊虎城認識。以後,楊虎城和張學良有些不便明談的事,高崇民就從中做了溝通工作。這樣,上層的關係有些打通了,但下層打架爭吵的事,還是勸不止,禁不住。

楊虎城有一次對張學良說:“咱們握手言歡,底下(指下層官兵)動手打架,長此下去,不是好事。”張學良隨即叫總司令部下了個嚴整軍紀的通令,吵嘴打架雖然還時有發生,但比以前稍好了一些。

楊虎城和張學良的關係逐漸密切了,但又有可能招來蔣對他們的懷疑。他們二人商量了一個“暗通明不通,上合作下不合作”的辦法。就是說,暗裏往來,明裏少往來,上層合作,下層可以讓他們鬧些事,以掩護雙方的密切關係,麻痹蔣方特務,避免蔣的懷疑。在這時候,張、楊之間,對於抗日問題可以深談了,對於反蔣、聯共的事,彼此還在互相試探,都不敢吐露真情。其實,張學良和楊虎城都分別和紅軍建立了聯係,但都不願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