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蔣介石方針的重大轉變:正式完成了從“抗日反蔣”到“逼蔣抗日”的過程。正因為有了這個轉變,所以在西安事變時能采取和平解決的方針,它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從9月15日起,中共中央連續3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麵對的新問題。洛甫在會上作了《目前政治形勢與一年來民族統一戰線問題》的報告,主張“實現聯合國民黨抗日”。提出“:我們在統一戰線中要取得領導,這是我們(的)基本任務。我們要保持我黨的獨立、純潔。”他說:我們要擴大黨的組織,但不能使我們的黨變為抗日黨。毛澤東分析了客觀形勢的變化,指出這使民族資產階級又有轉變到革命方麵的可能。他強調: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隻有共產黨有力量來領導,但是這樣的領導還是要爭取”。周恩來在第二天的會上發言。他說:聯蔣抗日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過去把蔣所代表的力量除外是不對的。自國民黨五大以來,特別是近半年中,他是有變化的。他在動搖著。察看他向著哪個方向動搖?是傾向抗日方麵的。但是走到抗日,還要從鬥爭中使他實現。蔣要走到同我們合作,距離還很遠,但我們不應放棄他,應逼蔣抗日。周恩來在發言中認為,現在應將蘇維埃改為民主共和國,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他認為這是各階級統一戰線的政府,是走到工農民主專政的最好的道路;不同意有的同誌認為的這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他回顧曆史,認為要記取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留下的教訓,強調:建立統一戰線要保持我黨的獨立性,隨時進行友誼的批評。特別是,理論的鬥爭與批評是統一戰線的重要武器之一。我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不能認為是民族的黨。17日,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與民主共和國的決議》。
但是,長期以來的國共對立要得到和平解決談何容易。正當事情仿佛順利進行的時候,局勢突然又出現了曲折。
蔣介石在兩廣事變解決前,對國共談判表現得比較積極;當他用收買和分化內部的辦法搞垮陳濟棠、解決了兩廣事變以後,覺得可以騰出手來,又調兵遣將,向陝甘地區增兵,再次企圖依仗武力解決西北問題。
9月22日,周恩來再次致書陳果夫、陳立夫,提出質問:“蔣先生於解決兩廣事變之後,猶抽調胡軍入陝,阻我二、四方麵軍北上抗日。豈停止內戰可以施之於西南,獨不可施之西北耶?”指出:“內戰不停,一切抗日準備無從談起。”希望他們“力促蔣先生停止內戰,早開談判,俾得實現兩黨合作,共禦強敵,則兩黨之幸,亦國家之幸也”。24日,潘漢年攜帶周恩來的信件和中共中央起草的《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定草案》離開陝北,前往上海,繼續商談。
蔣介石錯誤地估計了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以為共產黨已處於困難地位,急於同他們妥協。因而采取軍事壓迫和政治解決雙管齊下的辦法:一麵繼續調集軍隊“圍剿”紅軍,一麵仍由曾養甫出麵,再次邀請周恩來到香港或廣州談判。10月8日,中共中央表示,為了推動南京政府抗日,周恩來可以飛往廣州談判;但先決條件是國民黨不再做喪失領土主權的事,暫停進攻紅軍,立即準備抗戰。由於蔣介石對談判缺乏誠意,並大舉進攻蘇區,在這種情況下,兩黨高級人員的談判無法進行。中共中央決定周恩來暫不出去,由在上海的潘漢年作為代表,同國民黨作初步談判。21日,周恩來將此決定通知正在西安的張子華,要他電告曾養甫、陳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