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例子中,張儀見楚懷王的真正目的,是要工資的。如果直接說,楚懷王可能不會這麼痛快更不會這麼大方,並且,即使給了,張儀的麵子上也無光。而聰明的張儀抓住楚懷王迷戀女色的弱點,繞了個圈,不要錢-而獻美女,這就是偏往痛處捅,不怕不上鉤。楚懷王一下就動心了,馬上給了他大量的金銀珠寶。
而南後和鄭袖一聽張儀要從晉國帶回美女,害怕自己失寵,自然著急,於是也趕快派人向張儀行賄。由此,張儀做到了一箭雙雕,成功地擊中了對方的弱點,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看準對方心理甚至可以用語言說服來操縱對方的行為。
晚清時期,湖南有個道台叫單舟泉。這人善於觀察,辦起事來麵麵俱到,因此,大小官員都很佩服他,朝廷也非常器重他。
有一年,一個在中國旅遊的外國人上街買東西,有些小孩子因未見過洋人,便追隨著他。洋人很惱火,手拿棍子打那些孩子。有一個孩子躲閃不及,被打中太陽穴,沒多久就死了。
小孩兒的父母當然不肯罷休,就和鄰居們一齊上來,要把那個外國人扭送到官府。外國人則舉起棍子亂打,連旁邊看的人都被打傷幾個。
這樣,激起公憤,大家一齊上前,捉住那外國人,用繩子將他捆了起來,送到衙門。
一邊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一邊又是不敢得罪的外國人,因此,衙門中的人都感到棘手,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個案子。
此事確實難辦,大家冥思苦想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最後,不得不請單道台親自出麵。單道台有著豐富的辦案經驗,
他一出手,就把這件事給辦得利利落落。
一方麵,他認為湖南闊人很多,而且民風開放,如果辦得不好,他們會起來說話,或者聚眾為難外國人,到那時,想處治外國人做不到,而不處治也辦不到。因此,不如先把官場上為難的情形告訴他們,請他們出來幫忙解決難題。隻要紳士、百姓共同出動,出麵同外國領事硬爭,形成僵持局麵,外國領事看見老百姓行動起來,就會害怕,因為洋人怕百姓。到這時,再由官府出麵,去勸服百姓,叫百姓不要鬧。因為百姓怕官,所以他們也會聽話。而外國領事見他勸服了老百姓,也會感謝官府。
打好主意後,他馬上去拜會幾個有權勢的鄉紳,要他們齊心合力與領事爭辯。倘若爭贏了,不但能為百姓伸冤,而且為國家爭了麵子。
此話傳出去,大家都說單道台是一個好官,能維護百姓利益。他又來到領事處,告訴領事,如果案子判輕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國領事聽他這麼說,又看著外麵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害怕。
此時,單道台又安慰領事說:其實領事也不必太害怕,隻要判決適當,我盡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會讓他們胡鬧。
案子判了下來,雖然也是虎頭蛇尾,但單道台卻三麵得到好處:撫台誇他處理得好,會辦事;領事心裏感激他勸退百姓,沒有鬧出事來,於是替他講好話;而百姓們,也一致覺得他是維護大家的,認為他是個好官、清官。
在這個例子中,單道台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在於他能夠很好地抓住人們的心理,並且善於操縱這些心理。他看準鄉紳、領事、百姓心裏的想法,知道怎樣處理可以使各方都受益。這樣,單道台不僅解決了
這個棘手的案子,而且使各方都心甘情願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議。
第三節迂回前進曲言婉至
在勸說別人時,有些話是不能直接說的,說了會得罪對方,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倘若對方是你的頂頭上司,一句話不對往往會影響到自己的薪水和升遷。在這種情況下,不妨采用步步追問的方式,將對方的思路慢慢地引向自己的目的。當然,在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要緩急有序,不可過急,以免讓對方應接不暇,從而產生厭煩情緒。當然,鋪墊問題也一定要設置合理,通過這些問題,將對方一步步地引向自己的目的,並最終擊中要害。
齊宣王治國無方,孟子對其進行了批評。在批評時,孟子運用的就是步步追問的方式,使得齊宣王最終明白了孟子的意圖。
孟子問道:如果您因為有事要到楚國去,就把自己的妻子兒女托付給一位朋友照看。但是,等您回來時,卻發現自己的妻子兒女都在挨餓受凍。那麼,對這樣的朋友,您覺得應該怎樣對待?
齊宣王毫不猶豫地管道;我會立刻跟他絕交。
孟子又問道:如果管製刑法的長官卻管理不好自己的下屬,對於這樣的人,您覺得應該怎樣處置?
齊宣王答道:我會撤掉他。
孟子再次問道:那麼,如果在一個國家中,政治十分混亂,您覺得應該怎麼辦?
齊宣王終於無言以對,隻好顧左右而言他了。
在這個例子中,孟子采取了假言設問和步步追問相結合的提問方式,誘導齊宣王作出答複。在前兩個問題中,因為與己無關,齊宣王回答得非常幹脆非常肯定,然而,當孟子提出最後一個問題,也就是關鍵問題時,齊宣王卻無言以對了。
如果沒有第一和第二兩個問題做鋪墊,而直接提出第三個問題,勢必會引起齊宣王的不滿,甚至會因此治孟子的罪。孟子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才采用這種方式,通過一步步的追問,使齊宣王最終明白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孟子也使齊宣王明白了一些治國之道(處罰那些不講信用的小人,整治玩忽職守的官吏),因此,可以使齊宣王在反思的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從而接受自己的建議。
在生活中,步步追問的說服方法其實經常被人們用到。
比如,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為了將孩子引向自己的目的,就會使用這種方式。一位媽媽在說服自己的孩子洗澡時,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這種方式。
媽媽把水倒迸了澡盆裏,而孩子仍在一邊玩著小木船,不肯進澡盆。這時,聰明的媽媽拿起他的小木船,問道:小木船應該在哪裏運行呀?
孩子答道:水裏。
好,那咱們把它放進水裏好不好?
孩子非常樂意,自己也跳進了水裏。
在這裏,媽媽的問題可謂是巧妙的,簡單的問答就讓孩子心甘情願地進了澡盆。
不過,一定要注意,迂回前進曲言婉至時,千萬不要操之過急,不要把自己的追問變成逼問,否則就會激起對方的反感情緒,這對自己是非常不利的。而如果運用得當,巧設問題,並且善於察言觀色,根據對方的表情和心情巧妙提問,就會收到令自己滿意的效果。
搭橋鋪路一步一步地引導對方。當然,這種方法不是對任何人都管用的,使用時一定要分對象,並且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比如,在對方心情好時,或者是對方興致高時。
有些時候,有些要求不能夠提得太直接,應該搭橋鋪路,一步一步地引導對方,使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者利用事先作好的準備,讓別人一點一點地理解,從而實現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的說服對象是自己的愛人,或者是朋友之類值得信賴的人,這種方法就會很容易奏效。並且,在這一過程中,對方的自尊心也會得到極大的滿足,如此一來,雙方都會得到好處。
有一位聰明的妻子,就是運用搭橋鋪路的方法,成功地說服了自己的丈夫,使他心甘情願地為自己買新衣服。
妻子:哎,學校很快就要舉行開學典禮了,可是孩子卻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是不是應該到百貨公司去買一些?
丈夫:就由你決定好了,反正孩子的衣服不會很貴。
妻子: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我說的不僅是孩子的衣服問題。
丈夫:哦,那還有什麼?不就是買參加典禮的衣服嗎?要多少錢你自己決定好了。
妻子:我知道了,這星期天我們一起去逛百貨公司吧!孩子的入學儀式我也必須參加,你說我穿什麼衣服好呢?
丈夫:穿什麼衣服你自己決定就好了。
妻子:還是你幫我看看吧,看哪件衣服比較合適。
丈夫雖不大願意,仍隨著妻子來到了衣櫥邊。
妻子:哪一件好看呢?雖然衣服不少,但好像都過時了,你不覺得這些衣服的樣式都太老氣了嗎?
丈夫:是嗎?我怎麼不覺得。
妻子:你看,這件雖然是去年才買的,而且顏色、式樣都不錯,但現在已沒人穿這種衣服了。再說這一件吧,這是去年秋天買的,但現在已經不流行這種款式了!
丈夫:嗯,聽你這麼一說,好像是有點過時了。
妻子:那麼,你說我再買一件好嗎?再買一件……
丈夫:真拿你投辦法,你自己決定好了。
妻子:其實你也該打扮打扮了,這次我幫你買件新襯衫吧!
在這個故事中,妻子以要參加孩子的開學典禮為由,借口給孩子買新衣服的同時,說服丈夫替自己買新衣服。妻子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她精心設計了一個小圈套,並成功地引誘自己的丈夫跳了進去。
在上邊的例子中,我們姑且不論這位妻子的個性如何,單就掌握丈夫心理狀況而言,她的技巧可謂是高明的。因為她懂得如何抓住丈夫的心理,所以才能說服丈夫為自己買件新衣服。
當然,這種方法不是對任何人都管用的,使用時一定要分對象,並且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比如,在對方心情好時,或者是對方興致高時。但是,千萬要記住,使用時一定要小心把握,不可太過分,否則對方就會討厭你,你也就別想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有句俗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說的是凡是能治好人的病的藥,一般會很苦,而忠告一般也都是逆耳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人們容易受反感情緒的影響,對別人的建議有一種天生的逆反,會自覺抵抗別人的忠告。
真誠地提出自己的忠告,會讓對方免遭損失,或者將事情辦得更好。忠告表明了我們關注對方,我們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著想,因此,忠告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真誠的人際關係,使我們與別人緊密地連接起來。
相反,那些不能給予他人忠告的人,或者即使有好的建議也不肯說的人,是不真誠的人,他們也很難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
但是,有句俗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說的是凡是能治好人
的病的藥,一般會很苦,而忠告一般也都是逆耳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
情況,是因為人們容易受反感情緒的影響,對別人的建議有一種天生的
逆反,會自覺抵抗別人的忠告。
所以,僅有為別人著想的良好願望還不行,提出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而委婉的說服別人,這樣即使不成功,雙方的麵子也不會有失。
第四節間接說服達到目的
俗話說千人千麵,每個人的性格和脾氣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注意細節,做什麼事都有個講究,言行、禮儀、服飾、交際方式等都有個規範。有的人則不拘小節,在許多方麵都大大咧咧、隨隨便便。如果你的說服對象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在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指摘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小心,千萬不可傷害了他們的感情,弄得人家下不了台。
在對這些人進行勸說,讓他們注意自己的行為時,可以不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其他的方式間接地說服。
比如,我們可以以身作則,讓對方明白有些事應該是這樣做的,否則會讓你不高興。在這裏,可以采用動作示範的方法,就是用自己或自家人的行為做個樣子給他看看,表示自己讚成什麼、厭惡什麼。
小航的鄰居阿榮,常向小航家借些筷子、碗盞、針線或螺絲刀什麼的,有的能夠及時歸還,有的會拖上好長時間才還,還有的索性就不還了。小航也知道阿榮不是故意的,隻是粗心大意,不記得這些小事了。
一次,小航家來了客人,就故意叫孩子去借幾雙筷子。用完後,又馬上叫孩子送過去,並教孩子說:媽媽說,借了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當時歸還。又有一次,小航向阿榮借了一支圓珠筆,用完後自己親自送了過去,並對阿榮說:我這人記性差,不知道有沒有東西借了沒還的,特別是小的,很容易忘記的。一聽此話,阿榮頓時有點尷尬,馬上在屋子裏找了起來,找出了兩三件小東西,讓小航帶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