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3 / 3)

自古以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數不勝數。在封建社會,任何成大事者都代表著一定的社會階級,了維護這個階級的利益,他必定要得到某些社會力量的支持。所以,成大事者的勝利有時不是個人的勝利,而是一個社會階級的勝利,是理會力量對比的結果。事實證明,那些被看作是特定階級代表的人往往能得到這個階級人們的支持,而相反,那些沒有社會團體來支持,僅代表個人或少數人利益的人最終都會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而遭受失敗。

《太宗本紀》上麵記載著唐太宗評價隋文帝的一段經典言論:此人秉性極為精細,可是頭腦並不明智。頭腦昏暗則思考問題就陰塞不通,過分的精細就對事情多有懷疑。所以他會以為天下人都不可信,凡事都親自決斷,既勞心費力,又沒有把事情辦得全都合理。大臣們既然知道了皇上的心意,也就不再敢直言不諱,天下這樣廣大,事務如此繁多,怎麼能由一個人獨自決斷呢?從這段言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那時候唐太宗就已經深深體會到,要成就一番大業,不能光靠自己孤軍奮戰,更要懂得借助別人的力量的道理。

其實,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一個企業的興衰,都是一樣的道理。善於借助別人力量的領導,才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體現旺盛的人氣,事業也自然是水漲船高。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即使你是個天才,憑借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可以獲得一定的財富。但是如果你懂得集合他人的力量,借勢而行,你一定能產生更大的成就。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協助與合作,任何人都無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在任何方麵把他們自己聯合起來,建立在和諧與諒解的精神上後,這個團隊就具有了1+1>2的效果了。

然而,並不是把有能力的人組織起來,就能保證一定能獲得創業的成功。一個良好的團隊,需要包含各種各樣的人才,每個人都需要提供其他成員所沒有的才能。

許多企業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企業沒有彙聚一切可以彙聚的力量。作為一個明智的領導者,應該盡可能最大限度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戰國時代,齊國公子孟嚐君可以說是最善於汲取眾人長處、彙聚各種力量的人了。他養了三千名食客,各種各樣的人才集聚一堂,甚至雞鳴狗盜之徒都成了他的門客。一有任務,他們就各顯其能,有效合作,為孟嚐君解決了不少棘手的問題。

有一次,孟嚐君正出使秦國,突然事情有變,秦國國君要加害於他,他的一位門客善偷,就盜來通行秦國的重要牌證,一行人趁著夜色出逃。當他們到達秦國邊關時,天還沒有亮,關門不開,眼看後麵追兵越來越近了,形勢十分危急。這時一個善口技的門客就學雞鳴三聲,守關士兵以為快要天亮了,就打開城門,孟嚐君順利出關,逃過一劫。多虧了有眾多各有其才的門客幫助,孟嚐君才得以逃過那些危機。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合作,任何人都無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明白怎樣借力,借誰的力才有助於補己所短,長己所長,做出正確決策。領導者身上往往包含著幾種身份:作為領導,他既是上司的下屬,又是其他領導者的同級,還是員工的領導。在他的周圍,圍繞著上司、下屬、同事競爭對手,而這些人都應該成為領導者借力的對象。領導者要善於把他們彙聚起來,凝聚到自己周圍,成為自己的儲備資源。

我們要會借上司的力。現實生活中,領導的榮譽很多都是來自於上司。往往上司的力量比我大很多,按比例來說,上司的力也足最好借的力。然而,我們都知道虎須不好摸的道理。要想順利借到上司的力,必須掌握技巧。

首先,我們要對上司非常了解和熟悉。對於我們而言,了解上司的經曆、喜惡及單位曆史和奮鬥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多數上司較為賞識那些熟悉自己並能預知自己心境和希望的下屬。一般而言,上司的指示大多比較籠統,而每個部門和團隊的情況千差萬別,執行起來不可能是一套模式,所以,我們需要在充分了解上司指示的基礎上_認真貫徹實施。

其次,要充分理解上司的意圖。當你作為一個領導時,上司讓你好好做事,你可能回答得很肯定。可是事後卻可能發現自己並不清楚,上司讓你好好做的是什麼事,為什麼要做等。所以,我們需要將上司的方針、想法和思考方法等做出歸納,然後再分析出上司的意圖。要知道,上司也是人,是人就有做的不完善的地方。我們要充分理解上司的意圖,弄清楚上司沒有說出口的話的意思。

最後,我們要學會顧全大局,盡可能地和上司成為真正的朋友,盡量維護自己的上司。有的我們,自以為大權在握,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包括一些自己的上司。如果你能在上可需要的時候真心地幫助他,他一定會從心裏感謝你。上司也是人,也一定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很多時候他也需要下屬的幫助,但可能為了麵子不明說而已。此時如果你對上司有足夠的了解,那麼你一定會知道在什麼時候伸出援手是好的。

常言道:疾風知勁草,烈火煉真金。往往在關鍵時刻,上司才能真切地認識與了解下屬。也隻有當上司對你賞識有加的時候,你才有機會借到他的力。人生難得機遇,不要錯過彙聚可借助的力的大好機會。

領導者要學會借助同級的力。一個巴掌拍不響,孤掌難鳴。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應該謙虛、協作,能得到同級的支持。領導者與領導者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利益衝突,這時候領導者就要謙虛、禮讓。雖然一個領導者隻分管一部分工作,但是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還是會涉及到其他部門,這就需要與其他領導者相互配合與合作。這時候,如果領導者已經彙聚了這些力,那麼做起工作來就順利很多。

首先,作為一名領導者,要做到與人為善,以誠相待。任何一個領導者,都希望能有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希望能得道多助。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做到與人為善,以誠相待。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你用真誠的心對待別人,就會使人感化,就能彙聚同級的力。

其次,跟同級領導相處時,要注意不能越權。同級之間,矛盾的焦點往往是因小事而起:不是他多說了幾句話,我少說了幾句話,他表態快了些,我表態慢了些,他權力大些,我權力小些。實踐證明,要處理好同級間的關係,要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正確對待自己、對待權力,要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

最後,配合是很重要的一點。領導者要積極與同級配合,互相補力。不越權不代表老死不相往來。領導者與同級之間要多加強溝通。企業是一台大機器,各部門相當於機器的零件,隻有各個零件凝聚成一股力量,才能保證機器正常運轉,完成工作。工作是一種團隊合作產品,成績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隻有得到同級的認可,彙聚了所有的力,才能讓工作變得得心應手。

領導者還要學會借下屬的力。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知己不僅是上司,也同樣可以是下屬。領導者充分信任下屬,下屬就能受到激勵和感動,就會自覺維護你的利益。與上級領導者相比,下屬的力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孟嚐君的門客雖然三教九流的都有,但是他們為孟嚐君所展現的力不容小覷。作為領導者的助手,下屬是執行者。領導者能彙聚執行者的力,便能如虎添翼,工作就等於幹好了一半。但要真正彙聚到下屬的力,領導者必須先放權。隻有當執行者有了必要的權利時,才方便執行工作,他們的才幹也才能得到激發。

領導者要為下屬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工作環境,當下屬在工作中有過失時,作為領導者,要主動攬過,承擔責任,讓下屬能放鬆地執行剩下的任務。但是,領導者放權不等於放任,下屬有了過失,領導者要積極幫助其查找原因、總結經驗,避免以後發生同類錯誤,把挫折轉化為新的動力。

孟子雲:上君集人之智。意思是說,優秀的領導善於集中眾人的智慧。企業領導者必須先集眾人之智,彙聚一切可以借助的力,才具有讓企業達到最大效益的資本。

104.韜光養晦,借力而行

古人說,智者當借力而行,今人說,借力而行當為智者。領導者要處理的事情大大小小、事無巨細,如果能巧妙地借助外部力量來處理問題,就堪稱達到了領導者處事的至高境界。作為領導者,如果自我感覺力量不足,但事情又非辦不可,那借力而行就是最好的選擇,再者,如果想在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教訓打擊一下對自己小利的一方或因素,借力而行也是最佳選擇。

懂得深藏不露,借力而行的人方能稱得上是智者。在曆史的長河中細數,漢高祖劉邦堪稱高水平的智者。他一個小小的亭長卻能最終成為一代霸主,究其原因就是他善於借力而行。劉邦與項羽之間的鬥爭堪稱經典。秦王戰敗,陳涉遇難,各方豪傑蜂擁而起,各執一旗,兵戎相見。項羽率領五位諸侯滅秦,自封諸侯,號稱霸主。然而,最終卻隻留下了千年絕唱霸王別姬。最遺憾的是,項羽至死還留下: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末尚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感歎。

項羽驍勇善戰,可是卻最終慘敗,劉邦一介懦夫,既不能上馬征戰,又不能下馬安民,可最終卻得了天下,這是何道理?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深知自己的短處,他人的長處,能充分借助外力為己所用,並最終建立了春秋霸業。反觀項羽,他雖然勇猛無比,但是他不善於借助廣泛的資源為己所用,這也注定了他將以失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