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有雲:故善戰者,借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戰爭中的情形瞬息萬變,準善於製造情勢,把握、借助甚至駕馭情勢,誰就能得到勝利。
格林童話中,有一個聰明的小裁縫,受到國王的派遣,要去森林裏對付兩個無惡不作的巨人。小裁縫勢單力薄,憑力氣是肯定打不過兩個巨人的,但是國王的命令又不能違抗。看上去小裁縫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這可如何是好?聰明的小裁縫早已胸有成竹。他走進森林後,發現兩個巨人躺在一棵大樹下睡覺,就撿了很多石頭爬到那棵樹上。小裁縫先從大樹上向其中一個巨人的胸膛上扔石頭。那巨人被驚醒後,推了同伴一把說:你為什麼打我?誰打你啊!你在做夢吧?說完,兩人相繼又睡著了。過了一會兒,小裁縫又向另一個巨人的身上扔石頭,如此反反複複。兩個巨人都誤以為是對方在幹擾自己的美夢,非常憤怒,最後終於動手廝打起來,直打到精疲力竭,雙雙倒地而亡。
小裁縫不費吹灰之力就殺了兩個巨人,不僅救了自己,也為百姓除了大害。小裁縫正是利用了借力使力的方法,讓自己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獲得勝利。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吉茲認為:《孫子兵法》揭示的許多原理、原則,迄今猶屬顛撲不破的真理,仍有其運用價值。古老的兵法依然能向人們傳遞著不變的原理,作為現代領導者,更是需要學會借力而行。
領導者切忌居功自傲。自古以來,因居功自傲而招致殺身之禍的領導者不在少數。他們沒有戰死在沙場,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不免讓人惋惜深思。
鄧艾以奇兵滅西蜀,立下大功,不知不覺就自大起來。司馬昭原本就對他起了防範之心,而看他逐漸目空一切,擔心事有所變,於是發詔書調他回京當太尉,明升暗降,撤了他的兵權。
鄧艾雖然有匹夫之勇,缺少了些做人的智慧,他既不清楚自己處境的危險,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招來麻煩。他一心隻想著自己對魏國承擔的使命還沒有完成,東吳還沒有剿滅,於是他上書司馬昭說:我軍剛滅了西蜀,如果乘勝進攻東吳,東吳一定非常驚恐,所到之處必定猶如探囊取物。為了休養兵力,一舉滅吳,我想領幾萬兵馬做好準備。而且,他還喋喋不休地闡述自己滅吳的計劃,完全沒有想到這樣做可能導致的後果。
司馬昭看到他的上書更加感到懷疑,他派人前去向鄧艾傳諭說:遇到事情應該先上報,不應該獨斷專行封賜蜀主劉禪。鄧艾爭辯說:我奉命出征,一切都聽從朝廷指揮。我封賜劉禪,是因為這樣做可以感化東吳,為滅吳做準備。如果等朝廷下令,路途遙遠,拖延了時間,不利於國家的安定。《春秋》中說,士大夫出使邊地,隻要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我鄧艾雖說比不上古人,卻還不至於幹出有損國家的事。
鄧艾自傲而強硬的言辭引起了司馬昭更多的猜疑,而那些嫉妒鄧艾的人又借機紛紛上書誣蔑鄧艾心存叛逆的心思。司馬昭最後決定除掉鄧艾,而可憐的鄧艾還沒有等到被押送到京師,在路途中就被殺害了。
聰明一世的鄧艾由於一時考慮不周,遭到司馬昭的懷疑而惹上殺身之禍,追根究底就是被他居功自傲的性情所害。鄧艾雖然是一片苦心,但最終卻由於自己不善內省、不明真相,糊裏糊塗地被殺死,這不免讓人感到痛惜,而痛惜之餘,也讓我們不得不沉思。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古說: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現得比你的朋友優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讓你的朋友表現得比你優越。沒有人願意看到對方比自己優秀,因為這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自卑感,繼而產生羨慕和嫉妒等複雜的心態。
小王是公司人力資源部一位頗有人緣的領導,按說這個部門很難不得罪人,但他可是個例外。他剛到人力資源部上任的時候,在公司幾乎沒有一個朋友,因為他當時正春風得意,對自己的才華沾沾自喜,因此每天都在同事麵前吹噓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炫耀每天有多少人求他幫忙,哪個早已記不清名字的人又給他送禮等得意的事情,但是同事們聽了之後不僅沒有一個人願意分享他的成就,還個個都很不高興,後來還是當了多年領導的父親一語道破,他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從此以後,小王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僅很少再談論自己的事情,還常常認真傾聽同事說話,因為同事們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噓,讓同事們把成就說來,比讓他們聽別人吹噓更感到興奮。後來,每當有同事找他閑聊,他都會先聽對方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成就,並與其分享,隻有在對方問他的時候,他才謙虛--地一語帶過自己的成就。
老子曾說過: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說,商人總是會隱藏他的寶物,而君子品德高尚,外表卻往往顯得愚笨。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必要的時候,隱其鋒芒,韜光養晦,不能不分場合地將自己的才能一覽無餘地呈現在他人麵前。
韜光養晦的意思就是隱藏自己的光芒,讓自己處在相對不顯眼的位置。人類社會一直處在一種競爭狀態,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本領。在自然界中,當弱小的動物遭到強大對手的攻擊時,它們往往會用假死來蒙蔽敵人、保全自己。同樣,韜光養晦實際上也是一種假死的行為,人類社會同樣處在充滿競爭的狀態,並且競爭更為殘酷。作為領導者,眾矢之的,大權在握,受人關注,所要應付的事情也就更多,因而更需要學會韜光養晦,深藏不露。
韜光養晦還意味著謙虛,謙虛能進入對方的心,被人接納。領導者如果鋒芒太露,就很難聚眾力,如果不謙虛,就不能夠被別人接納。而不能聚眾力、不能被接納,就無法與人溝通,直至不能做任何事。如果領導者能做到謙虛、尊重別人,那與彙聚的每一股力就能維持良好的關係,團結一致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
因此,深藏不露不隻是一種生存策略,也是一種美德。聖人早就告誡我們:滿招損,謙受益。一個敢於隱藏自、己的人,謙虛的人,最終會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愛戴,這樣的領導者也才能更好地服眾。而一個驕傲的人,鋒芒太過的人,常會因為無法接納他人的意見,而失去他人的支持,就算好不容易彙聚到的力,也終會離他而去。
真正的強者懂得藏鋒守拙,待機而動,在別人麵前往往表現的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心態平和而踏實,默默地彙聚身邊的所有力量,得眾人心,工作認真而謹慎,處事謙虛而低調。這樣的人往往具備縝密的思維習慣,處亂不驚,目光長遠,經曆過艱苦的磨煉,擁有頑強的意誌,能為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定懂得深藏不露,借力而行的道理。
105.學會借助外力辦事
曾子說: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成就大事的人,都不是孤軍奮戰者,他知道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是微弱的,好漢也要三個幫,眾木成林,眾誌成城。在當今這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的時代,每個人的能力往往都局限於某一個或某幾個有限的領域裏。一個思維敏捷巧舌如簧的律師可能疏於業務能力,一個善於管理的企業家可能不懂融資技巧,一個技術精湛的專家型商人可能缺乏商業思維,一個能力出眾的公務員可能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這種局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但是不可能徹底突破。沒有人能夠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超人。所以,我們要學會利用別人的能力。
漢末黃巾亂世,劉備、關羽、張飛邂逅相逢,一見如故,遂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三兄弟互相幫扶,各展所長,終究借助孫吳勢力抗衡曹操建立蜀國,天下三分而據其一,而一代英雄呂布早在劉關張結義之前已聞名天下,素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呂布之勇,冠絕三軍,曾以一己之力大戰劉關張三兄弟而不落下風,然隻有匹夫之勇,不知聯合有益借力,枉自豪勇,最終殞命白門樓。
俗話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橋。一個人唱不了大合唱,必須借人成事。利用不是一個醜惡的東西,而是各取所需。領導者借用他人之力,並不是絞盡腦汁地算計別人,而是要講究謀略,啟發下屬的思維,集思廣益,把大眾的智慧凝聚起來,勁兒往一處使,才能提高辦事效率,才能使組織興旺發達。
西漢劉邦,出身低微,學無所長。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揮刀舞槍,但劉邦天生豪爽,善用他人,膽識無雙。劉邦禦駕親征討伐陳稀時,在當地招兵買馬以充實軍力,並且請人推薦四個能帶兵的將領。不久,受人推薦的四個身形高大的壯漢來到劉邦的麵前,劉邦一見到他們就破口大罵:你們四個沒用的東西,徒有一身好體格卻連一個將軍都沒當上,不覺得羞愧嗎?四名壯漢被劉邦一罵滿臉通紅,但劉邦立即當場封他們為將軍,食邑千戶,並且告訴他們,如果在戰場上打了勝仗,還有更多的封賞。
劉邦的舉動使跟隨在他身邊的人十分不解,因為許多跟他打天下的人尚且無如此重賞,他們四人尚未立功就受如此重賞,未免有失公平。劉邦解釋,陳稀叛變後當地幾乎全被他占領,如果從別處調軍前來,路途遙遠將貽誤戰機,眼前唯有依靠當地軍民齊心作戰,拿出四個將軍、四千邑做封賞,又有什麼舍不得的?在劉邦有效地激勵士氣之後,很快就借助當地軍民的力量平定陳稀的反叛。
劉邦還雲集四方豪傑,無論哪種背景的人或敵方的人,最後都為他所用。如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威鎮天下的悍將英雄,原先都是他的死敵項羽手下的人。至於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如蕭何、曹參、樊噲、張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裏的人。他們在劉邦楚漢爭戰中,勞苦功高,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可以說劉邦借大眾的力量成就了帝王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