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夾穀之會(2 / 2)

陽虎叛亂為三桓鎮壓之後,跑到齊國,齊景公將陽虎押解起來,準備遣送給魯國。但是陽虎詭計多端,先一步逃到了宋國。齊景公為了消除魯國的誤會,便邀請魯定公在夾穀(故地在今江蘇贛榆)會盟,重修齊魯之好。

魯定公沒有拿定主意要不要去,三桓之間意見不合,有的建議赴會,有的則反對。盟會可能是個消弭誤會,建立友好關係的契機,同時也有可能是個鴻門宴,在盟會上各國角力,一決勝負。弱國國君在盟會上被扣押的事情在春秋曆史上屢見不鮮,所以魯定公的疑慮是非常有道理的。後來孟孫無忌舉薦自己的老師孔子隨魯君赴會。孔子擅長周禮,可謂是魯國外交部長的不二人選。

孔子雖然四處宣揚仁義,但是他卻不是個迂腐之人,知道光鮮的外交背後是軍事實力的較量,因此,孔子請魯定公派大軍隨後,以防不測。於是魯定公便派左右司馬申句須、樂頎率領兵車一千乘隨行。

盟會開始,氣勢宏大,齊景公與魯莊公分坐兩側,共敘當年周公與太公的友好情誼,氣氛融洽。當天晚上,齊景公的寵臣黎彌向景公進言:“齊魯兩國戰多和少,孔子賢能,但是卻隻事禮,不事兵。明日會盟之後,讓萊夷猛士假扮樂工,趁魯國君臣不備,將其拘拿。這樣,齊國便掌握了主動權。”齊景公耳根子太軟,居然拍手稱是。

第二天,齊景公讓自己的歌舞團上台表演歌舞。隻見那些萊夷的樂工手執利刃在魯國君臣麵前晃來晃去,魯定公顏色大變,但是又不能中途退席。此時孔子到了齊景公麵前義正詞嚴地說道:“齊魯兩國乃是禮儀之邦,兩國盟會卻演奏夷狄之樂,實在不合禮製。請大王停止歌舞。”齊景公無奈,隻好把樂隊趕下台。

盟會結束之後,齊景公怪罪黎彌將盟會的氣氛破壞了,不但沒有消弭齊魯之間的舊怨,反增新恨。為了向魯國表示誠意,齊景公決定將經年侵吞魯國的汶陽之田(故地在今山東泰安西南)還給魯國。魯國獲得意外的禮物,君臣高高興興地回國。毫無疑問,孔子是這次外交勝利的第一功臣。

孔子失意

夾穀之會,魯國君臣凱旋,孔子備受魯國上下的重視。三桓對孔子更是刮目相看,季孫斯請孔子的弟子子路出山,做季孫斯的家臣。季孫斯向孔子討教治國之道,雖然陽虎之亂已經鎮壓,但是公山不狃已呈尾大不掉之勢。孔子答道:“按照禮製,家臣不可以私藏兵器,大夫的城邑不能超過百雉。現在三桓高壘深溝,城牆堅固,成為家臣私蓄勢力的巢穴,為了控製家臣,就必須夷平城邑,讓作亂臣子無處遁形。”

季孫斯深以為然,叔孫氏更是受到侯犯作亂之苦,對孔子開出的藥方非常讚同。孔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政治本身就是權力鬥爭與利益博弈的過程,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季孫斯決定拆毀費邑,但是引起了公山不狃的反叛,他糾合叛黨居然打到了魯國的都城,魯定公倉皇出逃,來到季孫斯之宮,公山不狃率軍追殺到此。魯定公登上武台,結果矢雨橫飛,從魯定公身邊而過。孔子命令申句須、樂頎率軍抵抗,公山不狃力不能支,敗退而歸。費邑成功地被拆毀。

輪到孟孫氏時,遇到了困難。三桓之中,孟孫氏的勢力最小,也沒有受到家臣作亂的禍害。成邑的宰公公斂陽反對拆毀成邑,他的理由很簡單:成邑位於齊魯的邊界,如果將城池銷毀,齊軍可以長驅直入,威脅魯國的安危。這種冠冕堂皇之詞聽起來倒也有三分道理,但是公斂陽拒絕拆毀成邑的根本原因在於,他看到了孔子此舉的“險惡用心”,沒有成邑就沒有孟孫氏的存在。孟孫無忌幡然醒悟,拒絕拆毀。魯定公派軍隊攻打成邑,圍攻數日,不克。孔子“墮三都”的舉措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孔子在魯國實行的政策是對三桓的一個威脅,因此,三桓對孔子已是充滿怨恨。除此而外,齊景公看到賢能的孔子對齊國也是一個威脅,魯國的強大便是齊國的損失,於是齊景公便想方設法離間魯定公與孔子之間的關係。黎彌為齊景公出謀劃策,給魯定公送去美女良駒,魯君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必然會疏遠孔子。齊景公聽從了黎彌的建議,為魯定公送去娛樂之用的美女良駒。果不其然,魯定公終日沉迷於美色之中,不理國事。孔子大失所望,憤然離去。

孔子的夢想被嚴酷的現實所擊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