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晉國六卿爭權(2 / 2)

雖然趙鞅沒有接受董安於先發製人的建議,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他事先做了相應的準備。中行氏與範氏召集家兵圍攻趙鞅的府邸,趙鞅召集家兵抵抗,但是寡不敵眾,幸虧董安於事先計劃周密,殺出一條血路,趙鞅逃到晉陽。範氏與中行氏聯合掌權,率軍圍攻晉陽,趙鞅堅守晉陽不出。範氏與中行氏舉一國之力進攻趙鞅,晉陽遲早會城破。但是中行氏與範氏背後還有三家:韓氏、魏氏與知氏。如果趙氏被清洗,可能下一個就是自己,三家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三家積極準備聯合對抗範氏與中行氏。而此時範氏家族也出現了內訌,範吉射的庶兄範皋夷聯合三家一起圍攻範氏與中行氏。範氏與中行氏決定進攻國君,謀臣高疆反對,道:“三家並不和睦,如果我們不進攻國君,可以將其分化瓦解。一旦我們進攻國君,就背離了民心,三家必定團結一致對付我們。”範氏與中行氏自恃實力出眾,不聽高疆的勸告,調轉矛頭指向國君。於是國人在三家的號召之下,齊心協力進攻範氏與中行氏。

範氏與中行氏一時之間成為眾矢之的,勢單難支,便逃到朝歌,晉陽之圍自解。趙鞅逃過一劫,但是這場動亂並沒有結束,逃到朝歌的餘黨依然興風作浪,加上齊國等國的幹預,這場內亂顯得撲朔迷離。

中行、範氏的沒落

趙鞅在韓氏、魏氏與知氏的幫助下,解了晉陽之圍。趙鞅當然對三家心懷感激。此役之後,知氏權力大增。荀礫(荀寅與荀礫同出一族,但是後來分為兩大分支:中行氏與知氏)的寵臣梁嬰父一直想取荀寅而代之,而荀礫也有此意。隻是趙鞅為六卿之長,態度曖昧,不置可否。

家臣董安於勸趙鞅,道:“讓梁嬰父去荀寅而代之,這並不能改變晉國政治的麵貌,政出多門是晉國政治的軟肋,所以才禍亂不斷。立梁嬰父為卿,隻不過是又樹立一個荀寅而已。無論對趙氏家族還是對於晉國都沒有益處。”梁嬰父聞知趙鞅受董安於的“蠱惑”,對董安於懷恨在心,與主子荀礫說:“趙氏得救之後,便與韓魏兩家勾結一起,恐怕於我不利,趙鞅的家臣董安於詭計多端,除掉此人便剪除了趙鞅的羽翼。倘若不消滅董安於,晉國遲早會為趙家所有。”

荀礫聽信梁嬰父的讒言,便對趙鞅說:“雖然國人都相信範氏與中行氏率先發動叛亂,兩家已經被趕出絳城。但是此次叛亂卻是董安於鼓動的,因此此人才是罪魁禍首。按照晉國的慣例,率先發難者當斬,因此我來告訴你。”

荀礫的意思很簡單,讓趙鞅自斷手足。趙鞅怕知氏發難,但是又不能親手殺死自己的臣子,左右為難。董安於事先得到這個消息,便對趙鞅說:“晉陽剛剛解圍,趙家不能再承受戰火,如果臣一人之死能換取趙家的安全,臣願以死相報。”隨後,董安於自縊身亡,趙鞅陳屍於市,荀礫便沒有起兵的理由了。於是四家結盟,準備對付逃往朝歌的範氏與中行氏。

趙鞅解決了後顧之憂之後,便積極準備攻打朝歌。斬草須除根,範氏、中行氏一日不死,趙鞅乃至晉國便無寧日。令趙鞅困窘的是,昔日晉國的附庸國開始趁火打劫,齊、衛、鄭等國舉行會盟,支援範氏、中行氏;而北方的狄人也在兩家的鼓動之下,侵襲晉國;同時邯鄲的趙稷也蠢蠢欲動。此時的趙鞅三麵臨敵。

趙鞅也隻能硬著頭皮硬幹,北方的狄人不足為懼,偷襲幾次,戰果寥寥,他們便不再南下。而齊國領導的陣線也麵臨重重危機,宋國加入之後,鄭、宋兩國發生戰爭,齊國不得不先把精力集中於消弭陣營內部的紛爭上。趙鞅則趁機猛攻朝歌,此時衛國也出現內亂,衛靈公之子蒯聵得罪繼母南子,出逃,趙鞅便支持蒯聵回衛國的戚邑(故地在今河南濮陽北),以此來牽製衛國。

魯哀公五年(前490),趙鞅率軍攻破柏人(故地在今河北唐山西),中行氏與範氏逃往齊國。這場持續數年的政治動亂才宣告結束。經過國內政治重新洗牌,範氏、中行氏遭到清洗,隻剩下韓、趙、魏與知氏四家,等到下次洗牌,就是三家分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