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布衣入則官拜卿相,退則富比王侯,進退有據,遊刃有餘,唯有聖人才能做到這一點。範蠡輔佐勾踐滅吳雪恥,功成身退,乘舟泛海,經商致富,被奉為財神。古今有多少人貪戀名利,而功成身死呢?
功成身退
勾踐滅吳之後便率軍北上,周天子賜勾踐以霸主的尊位,自此淮泗之間成為越國的勢力範圍。回國之後,勾踐大宴群臣,20年的屈辱,一朝雪清,怎麼不能一醉方休呢?君臣無不歡樂,此時隻有一個人心事重重,那就是範蠡。他認為,此時正是功成身退的良機,否則過人的才智或許潛伏殺機。無論換了誰,都會等待勾踐封官晉爵,而範蠡卻視官爵為糞土。
範蠡年少之時,深得黃老之道,又師從計然學習商道。即便此時歸隱山林,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也絕不會貧困潦倒。於是他便向勾踐辭行,範蠡說道:“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臣之所以苟活於人世,是因為越國大仇未報,大王之恥未雪,今天大仇已報,恥辱已雪。現在也是臣告老歸政之時了。”令範蠡沒想到的是,勾踐不同意範蠡告老還鄉,而且威脅道:“如果愛卿留下來,寡人將與你共治越國;否則,將屠戮你的妻兒。”範蠡見殺機四伏,便說:“君王是下命令的,臣子隻能服從命令。既然大王不願臣遠遊,臣自當戮力同心,幫助大王治理越國,振興霸業。”
範蠡回家之後,便催促家人收拾行李,趁著夜色輕裝出城,乘舟泛海歸去也。勾踐聞知範蠡出逃,便要派人去追。範蠡的老搭檔文種說:“範蠡有經天緯地之才,既然去意已決,追也無益。”
過了一段時間,文種收到一封奇怪的信,打開一看,原來是範蠡的親筆信,信上寫道:“君不聞,飛鳥死,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同享樂。您還不逃走嗎?”文種看了,半信半疑,也許他內心深處舍不掉現在的功名利祿,所以沒有效仿範蠡半夜出走。
勾踐稱霸之後,便開始疏遠當年的功臣,文種見大事不妙,便稱病不朝。勾踐並沒有為此而放過文種。一日勾踐去探望文種,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當年愛卿為我定下了滅吳七計,寡人用其中三計便滅吳雪恥,現在愛卿還有四計未用。”說完之後便拂袖而去,將自己的佩劍留在了文種的桌子上。文種定睛一看,原來是吳王賜死伍員時所用的“屬鏤”劍。勾踐前來哪是探病啊,分明是催命。文種後悔當年不聽範蠡“功成身退”的勸告,仰天長歎一聲,遂自刎身死。
棄政從商
範蠡連夜逃出越國之後,來到齊國,與兒子在海邊開墾荒地,勤於稼穡,沒過多久,父子便成了當地首富。範蠡自來對金錢財貨看得不是很重,便主動散家財,幫助當地百姓。
範蠡父子賢達之名傳到齊國首都,齊王召見範蠡,委以重任,範蠡便進入臨淄擔任相國之位。家財萬貫,身居相位,範蠡應該高興才對,但是範蠡卻慨然長歎道:“我一介平民,居家則富有千金;為官則官至相位。這也算是平民子弟奮鬥的極限了吧。恐怕我難以承受這樣的尊名。”隨後,便將相印交還給齊王,舉家搬遷而去。
範蠡與西施:一個美麗的傳說
據傳,當年範蠡逃走之時,並不是孤身一人,而是攜帶著大美女西施隨行。美女才子乘舟泛海,是多麼浪漫啊。後來人們更是添油加醋,說當年範蠡送西施到吳國之時,已經讓西施有了身孕。但是《左傳》等權威史料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也許人們隻是希望西施這樣一個大美女有個好歸宿,也祈盼範蠡這樣的才子抱得美人歸。
從臨淄離開之後,範蠡一家來到陶(故地在今山東定陶)。此地是東西南北交通的要道,各國商人必經之地。範蠡一家經營農業、畜牧業,同時兼營商業。範蠡的老師計然是個精通商道之人,範蠡年少跟隨計然學習商業,深諳商道。計然輔佐勾踐,越國在十年之內,國強民富。範蠡在陶視市場行情經營各種商品,賤賣貴賣,沒過多久便家資巨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