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說三國兩晉南北朝(1)(2 / 2)

赤壁之戰後,使曹操統一中國的夢想化為泡影,他隻好退回北方,把精力集中於北方的經營與建設上。戰後孫權在江東的政權更加鞏固。昔日無立足之地的劉備以荊州為跳板,進而占領天府之國益州。這樣,“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吳、蜀雖在力量上弱於曹操,但二者的聯合足以抵抗曹操。至此,天下就被這三個勢均力敵的割據政權瓜分,天下三分之勢成為定局。這就暫時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群雄混戰的局麵,獲得了局部的安定。曹操、劉備、孫權各自轉向政權內部的建設與發展,並相繼建立起魏、蜀、吳三個獨立政權,徹底結束東漢王朝的曆史,進入了三國鼎立時期。

魏、蜀、吳三個政權在發展各自政治、經濟的同時,也不停地進行著小規模的征戰。吳、蜀間爭奪荊州的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使劉備帶著憤恨和遺憾,病死在白帝城。吳、蜀聯盟一度遭到破壞,蜀國的勢力收縮到益州。當蜀對吳構不成威脅時,吳、蜀聯盟再度建立。蜀、魏之間對漢中地區進行爭奪。諸葛亮采取以攻為守的戰略戰術,五次北伐曹魏,來換取蜀國的安寧。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病死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吳、魏之間在淮南地區也進行了爭奪。三個政權經過四十多年的戰與和,勢力在不停地消長。蜀漢政權終因地小勢弱,國君劉禪昏庸無能,成了曹魏的盤中餐。三國鼎立局麵被打破,全國統一的趨勢日益明朗。曹魏政權在爭戰中發展壯大起來,不過滅蜀後的曹魏政權已改梁換柱,大權掌握在高門大族司馬氏手中。曹操的不肖子孫們都成了司馬氏掌上玩偶,司馬昭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了。司馬氏父子費盡心機,終於登上皇帝的寶座,再演曹魏代漢的禪讓一幕,建立起西晉政權。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秣馬厲兵,積極準備滅吳。東吳政權自孫權晚期便呈江河日下之勢,昔日為他轉戰南北的世家大族,在孫權優寵下,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經濟上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客,政治上左右把持朝政,形成江東門閥。這引起了孫權的猜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逐步加深。孫權死後,他的子孫們大開殺戒,同室操戈,使得原本衰弱的國力更加不堪一擊。在西晉大軍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隻好是“一片降幡出石頭”,東吳滅亡。至此,中國曆史經過90多年的混戰、分裂,終於走向了統一。

登上九五至尊、囊括天下的晉武帝曾有過一番豪情壯誌,想成為一個有道明君。他實行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措施,使西晉初年出現了“牛馬被野,餘糧委畝”的經濟繁榮景象。百姓也擺脫了“戰國之苦”,安居樂業,“民和俗靜,家給人足”,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太康盛世”。

四海平一,天下隸寧,這些猶如一劑劑麻醉藥,令以晉武帝為首的統治集團陶醉。居安無人思危,在歌舞升平的掩蓋下,以司馬氏為代表的當權豪貴日益腐化。他們貪暴恣肆,窮奢極欲,豪侈成性,荒淫無恥,成為曆史上最荒淫腐化的統治集團。他們猶如一群群蠹蟲,吞蝕著國之大廈。

昔日支持司馬氏篡魏的高門大族,在司馬氏建立政權後得到了回報。晉武帝為了感激大族們對自己的擁護和爭取今後對自己的支持,在政治上、經濟上實行一係列維護門閥大族利益的政策與措施,滿足大族們的要求與欲望。政治上采取九品中正製,來維護門閥士族的地位與特權。九品中正製是曹魏政權實行的一種選官製度,最初的選官標準是道德、才能和家世。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增強,到西晉時已不問人物的德行與才能,惟問家世而已。門閥士族完全操縱了西晉選任官職的人事大權,出現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麵。經濟上的占田、蔭客蔭親屬製,又使士族廣占土地和依附人口的經濟特權法典化。從東漢末年後期出現的地方著姓、經學世家和累代顯宦三位一體的門閥士族,經過曹魏的發展,到西晉時正式製度化。門閥製度正式確立,成為西晉一大政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