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門閥大族致命一擊的是東晉末年孫恩、盧循所領導的農民起義。門閥大族對土地和人口的瘋狂掠奪,使廣大勞動者更加貧困,無以聊生,繼而奮起反抗。他們鬥爭的主要對象是王、謝等一流大族,使他們在鬥爭中遭到沉重打擊。他們喪失了軍事權力,政治地位失去了保障,門閥製度開始衰落下去。以劉裕為首的庶族集團掌握了北府軍,進而結束了門閥統治的東晉政權,南方的曆史進入了寒人做皇帝的南朝時期。
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四個朝代都是短命王朝,統治時間最長的是劉宋,不到六十年;最短的是蕭齊,隻有二十三年。南朝政權更迭頻繁,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門閥士族日益衰落,寒門庶族逐漸崛起。南朝的皇帝出身寒門,成為寒門在政治上的代表。寒門庶族掌握軍權,出任典簽和中書舍人,掌握著從中央到地方的實際權柄。他們把門閥大族供奉在廟堂之上,讓王、謝家族人物替自己奉璽綬裝點門麵。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統治階級內部階層力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自從東晉建立以來,江南地區雖然朝代更迭頻繁,但是,除了東晉末年孫恩起義和梁朝末年侯景之亂兩次較大規模戰亂之外,江左一帶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定的。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人口,也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使這一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南朝時期的江南,竟出現了“膏腴之地,畝值一金”、“魚鹽杞梓之利,充牣八方;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的富足繁榮局麵。
南方經濟的發展與政權的穩定並未成正比,政權的頻繁更迭,統治階級內部爭鬥與廝殺,使得南方政治日益衰落,在北方強大政權的進攻下,國力衰弱,疆域縮小,北強南弱的局麵成為定局,最終被興起於北方的隋朝所吞並。
北方經過十六國時期長時間動蕩、戰亂後,最晚進入中原的鮮卑拓跋部以其本民族的勇猛和剽悍,戰勝各個強敵,完成北方的統一大業,建立起繼前秦之後北方又一個統一政權——北魏,北方曆史進入北朝時期。一個野蠻落後的民族憑借武力統一天下易,真正統治天下卻極難。拓跋鮮卑建立政權後,就麵臨著如何統治政治、經濟、文化都遠遠高於自己的中原地區的難題。拓跋統治者鑒於其他少數民族政權的經驗和極其嚴酷的現實,走上了胡漢合作、共同治理天下的道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各方麵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出現了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政權的漢化和封建化的進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曆史意義極其深遠,它不僅使拓跋鮮卑等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也是江南文化、河西文化、中原文化及少數民族文化在中原大地上一次大彙合,為隋唐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中國曆史經過幾百年分裂後,各民族發展、融合的總結。不過,孝文帝改革留有死危,留守北邊的六鎮鮮卑族和已經胡化的漢人沒有完成這一進程。當北魏中央政權腐化危機時,他們揭竿而起,衝毀北魏統一的堤壩,北方再次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繼而被北齊、北周所代替。但是,這種分裂已不同於十六國時期的大分裂了,它繼承和保留了北魏的文化,雖有一些胡化波折,但漢化的強大春風還是吹到了北邊這塊冰封的土地。經過不到半個世紀的再碰撞、再融合,北方又出現了更強大的統一王朝——隋朝,並以破竹之勢,一舉消滅南陳,真正完成了祖國統一大業,結束了四百多年分裂、動蕩的曆史,進入更加繁盛輝煌的隋唐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是中國曆史中政治上最混亂的時代,然而由於戰亂衝破了自漢武帝以來獨尊儒術的樊籬,大一統思想被徹底打碎,思想文化領域獲得了一次解放,各種思想文化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起來。人們不斷開辟新的文化領地,創造新的文化觀念,人性、智慧、熱情得以自由的釋放。這一時期不僅佛教、道教、玄學盡展它們的風姿,哲學、文學、藝術及史學也都取得豐碩成果。此外,如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雲崗、龍門石窟的雕刻,都在藝術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一時期是秦漢文化與隋唐文化兩個高峰期間的紐帶與橋梁,各種思想文化在這裏得以豐富積澱,為隋唐時期新一輪的勃發積蓄了充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