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爆發的以張角為領導的黃巾起義,給腐朽的東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在農民起義的疾風暴雨麵前,朝廷統治者為了維護搖搖欲墜的腐朽統治,動員所有地主武裝投入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於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給予州牧領兵治民的權力。我國古代地方行政機構在秦、西漢時期是郡、縣兩級製,郡的長官郡守和縣的長官縣令是郡、縣最高行政長官,他們隻有治民的權力,而無兵權。西漢武帝時在全國設立十三州刺史,作為監察官,負責本州的監察工作。他們既無兵權,也無治民之權,刺史既不是行政官吏,州也不是地方行政機構。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予治民領兵之權後,州牧變為地方行政長官,州也變成了地方機構,地方政府就變成州、郡、縣三級。
改刺史為州牧的危害並不在於機構的變化,而是在於州牧有了治民領兵權後,紛紛擴張自己的武裝力量,乘朝廷之危,形成一個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如建議設置州牧的劉焉,乘機謀得益州牧之職,去發展他自己的勢力去了。不僅如此,州牧設置之後,那些沒有改為州牧的刺史和下邊的郡太守們,也紛紛擴大自己的權力與武裝,形成軍閥割據、遍地開花的局麵。東漢政府加強政權統治的幻想破滅了,地方割據勢力得以充分發展,為今後大規模的軍閥混戰埋下了禍根。
黃巾起義的主力被鎮壓後,東漢朝廷內部外戚與宦官之間又開始了生死決鬥。外戚與宦官兩大勢力集團間的矛盾鬥爭,貫穿著整個東漢王朝,它是東漢王朝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當農民起義來臨時,這種矛盾相對緩和,一旦外來壓力解除,這種矛盾便再度激化。黃巾起義開始時,漢靈帝何皇後的哥哥何進任大將軍,領兵守護京城洛陽,權力相當大。188年(中平五年),靈帝為加強守護京師的力量,又組建了一支新軍,在西園成立了統帥部,置八校尉,以宦官蹇碩為上軍校尉,統帥其他七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即副統帥,曹操為典軍校尉,蹇碩掌握西園八校尉的指揮權。這樣,在京城統領衛戍部隊權力上,外戚、宦官分庭抗禮,互不相讓。常言道:一山難容二虎,二者的生死決戰一觸即發。
189年(中平六年),漢靈帝死,何進立他的外甥劉辯為少帝,年14歲,何太後臨朝聽政。何進以大將軍參錄尚書事,控製朝政大權。何進掌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鏟除時時威脅自己安危的宦官。他感到單憑自己的力量難以製服眾宦官,便拉攏世代官僚地主出身,並有一定名望、勢力的袁紹、袁術兄弟,共滅宦官。當他們磨刀霍霍的時候,以蹇碩為首的宦官亦緊鑼密鼓地加強準備。蹇碩深感危機緊迫,想先下手為強。不料事情敗露,何進先發製人,將蹇碩捕獲殺死。蹇碩雖死,宦官勢力猶存,袁紹建議何進,乘機盡滅宦官。何進接受了袁紹的建議,並稟明何太後,請她下詔盡除宦官。因何太後曾受過宦官的恩惠,不同意此議。
袁紹見何太後不同意盡除宦官,便建議何進密召涼州軍閥董卓入京,威逼何太後,徹底鏟除宦官。何進聽從了袁紹建議,召董卓來洛陽。
何進的一舉一動並沒有躲過那些耳目眾多的宦官。自從蹇碩死後,眾宦官終日惶惶不安,宦官頭目張讓、段珪等一麵用大量金銀珠寶賄賂何太後,一麵著手準備對付何進。當他們聽到何進欲召董卓入京的消息後,決定先發製人,置何進於死地。他們令數十名私黨,各懷利刃,分別埋伏在嘉德殿門外,然後假傳太後詔命,令何進入宮。當何進入宮時,他們突然襲擊,將何進的腦袋砍下,並假詔罷去袁紹、王允等職。當袁紹聞變後,帶軍隊衝入宮中,搜捕宦官,不問老少,一概不留,共殺兩千多人,有些沒長胡須的人也被當成宦官給誤殺了。張讓、段珪見大勢已去,投河自殺而死。
宦官們被徹底清除了後,長期以來交替執政的外戚和宦官集團鬥爭結束了。然而,前門驅狼,後門進虎,宦官、外戚退出曆史舞台,而官僚地主武裝集團紛紛粉墨登場,大規模的軍閥混戰開始了。
當袁紹大殺宦官之時,董卓接到何進密召後率軍來到了洛陽。董卓(?—192年),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他居住的地方與羌族相鄰,年輕的時候曾經到羌族地區遊曆,同羌族上層豪帥結交,培植自己的勢力,在隴西有些名望。東漢末年因鎮壓少數民族起義,屢立戰功,連升官階,做到並州刺史、河東太守。後參加鎮壓黃巾起義,並擊退韓遂、馬騰對京師地區的進攻,他的聲望和地位越來越高。他的軍事力量日益壯大,而他軍隊由漢族和少數民族組成,能征善戰,殘忍凶暴,董卓以此為資本,時刻準備爭奪天下。正當他野心勃勃時,何進召他進京。他接到何進密召,率領三千人馬,快馬加鞭,直奔京師。這給他獨霸天下創造了良機。
董卓進入洛陽後,騎都尉鮑信看透了董卓的野心,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將來必有異心,今不早圖,必為所製;應乘其剛到京師,士卒疲憊之機,襲擊他,可以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