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孝文改製(2)(3 / 3)

安定王拓跋休仍然跪在那裏,流著淚進行勸阻。孝文帝改變了口氣,對大臣們說:“這回出兵,聲勢浩大,費了不少事,用了許多錢,不可勞而無功。我們的先輩世世代代住在北方,我一直想南遷中原。如果停止南伐,就應當把都城遷到這裏,你們以為怎麼樣?同意的站在左邊,不同意的站在右邊。”

鮮卑貴族實在不願意冒生命危險南征,隻好同意遷都了。孝文帝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做留守平城官員的思想工作。

孝文帝的遷都在平城引起強烈反響。當拓跋澄向留守平城的官員宣布遷都消息時,立即引起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許多人痛哭流涕,有的人甚至表示至死也不離開平城。拓跋澄耐心細致地解釋遷都的好處,仍有不少人反對。第二年,孝文帝親自回平城去說服他們,才使多數人服從了遷都的決定。但仍有少數反對派頑固到底。496年(太和二十年),鮮卑大貴族穆泰、陸叡,陰謀在平城建立一個與洛陽相對抗的政府。孝文帝的太子拓跋恂也不適應中原的環境和氣候,在反對派的慫恿下,想從洛陽逃回平城去。結果失敗,拓跋恂被廢後賜死。孝文帝的遷都計劃衝破層層幹擾,終於實現了。494年(太和十八年),正式遷都到洛陽。不過洛陽城的重新修建,直到孝文帝的兒子宣武帝元恪時才完成。

孝文帝把都城遷到洛陽,這使鮮卑族徹底地被漢族文化所包圍。為了縮小鮮卑民族與漢族之間的距離,加強鮮漢民族間的溝通,孝文帝實行了一係列漢化改革。494年,孝文帝下令禁止穿鮮卑服裝。鮮卑族作為遊牧民族,服裝與漢族不同。他們的服裝主要是便於騎馬射獵。男的穿緊身短衣服,並且衣服的大襟向左側,漢族是向右側。婦女穿夾領小袖短衣,這與漢族寬袍大袖所不同。孝文帝為使鮮卑族與漢族更接近,下令禁止鮮卑族再穿這種鮮卑服裝,改穿漢人服裝。民族的服裝是一個民族的特色標誌,他們不願輕易改掉這種特色,所以,孝文帝以詔令的形式讓鮮卑民族穿漢人服裝,但仍有一些人穿鮮卑服裝。

為了便於與漢族溝通,孝文帝下令禁止說鮮卑話,改說河南洛陽話。語言是人類交往的重要工具,鮮卑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拓跋鮮卑的特點是多音,與漢語完全不同,這就給鮮漢民族間的交往和社會生活帶來許多障礙。在朝廷上,鮮卑官員說鮮卑語,漢族官員說漢語,無法交流,隻好設翻譯。一個落後民族要想學習先進民族的文化,必須先學習這個民族的語言。所以孝文帝果斷地禁止鮮卑人再說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他規定,凡是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人,因為長期習慣用鮮卑語,不容易立刻改過來,可以不要求馬上改變語言。三十歲以下並且正在朝廷任職的人,必須立即改說漢語,否則貶降或罷黜他的官職。

孝文帝在改革服裝、語言的同時,還把鮮卑人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鮮卑人的姓與他們的語言有關,由於鮮卑語多綴語,所以鮮卑人多複姓,這在交往上有許多不便。孝文帝下令改複姓為單姓。把北魏初期所統部落的一百一十八姓全部改為單姓。如拓跋氏改為元氏,孝文帝拓跋宏便改為元宏。達奚氏改為奚氏,丘穆氏改為穆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賀樓氏改為樓氏等。

在改姓氏的同時,孝文帝還命宋弁重新核定諸州士族,重新確認漢族地主的門閥製度。把鮮卑族的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定為國姓,與漢族大族崔、盧、王、鄭四姓地位相同,都為甲族,從此,鮮卑貴族也封建門閥化了。他們的屬籍,孝文帝規定,從代北遷到洛陽的人,都改原籍為洛陽,他們都成了洛陽人,並且死後也不準歸葬平城,而一律埋葬在洛陽北麵的北邙山上。

孝文帝為了拉攏漢族大族,積極主張鮮卑貴族與漢族大族通婚,他帶頭娶洛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諒四姓女兒為妃嬪,並令他五個弟弟把已娶的鮮卑正妃降為側室,分別為他們娶了漢族大族的女兒為妻。這樣,通過婚姻紐帶,鮮卑貴族與漢族大地主結為一體,民族矛盾漸漸消失。

孝文帝還重用漢族地主,改革官製,修訂法律,尊孔崇儒,恢複漢族傳統禮樂製度等等。經過一係列漢化改革,加速了鮮卑民族的進步,北魏政權更加鞏固,各民族間的融合得到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