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滿門皆學者莫過於“三蘇”了,“三蘇”指的是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宋仁宗嘉祐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和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是個全才。
蘇軾像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蘇洵是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說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在《衡論》和《上皇帝書》等重要議論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張。他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審勢”、“定所尚”。他主張“尚威”,加強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氣,激發天下人的進取心,使宋王朝振興。由於蘇洵比較了解社會實際,又善於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以古為鑒,因此,他的政論文中盡管不免有迂闊偏頗之論,但不少觀點還是切中時弊的。
蘇轍,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散文家,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蘇軾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藝術境界。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麵,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對於蘇氏三父子,古人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宦跡渺難尋,隻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