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慕尼黑協定》的出籠(2 / 3)

遺憾的是,無論條約還是盟國都沒有給捷克帶來真正的安全保障。除了蘇聯以外,沒有一個國家在這場緊張局勢中明確表示並認真準備在事件發生時會給捷克以應有的援助,沒有一個國家願意為一個小國的利益大動幹戈。

在蘇台德危機爆發後,蘇聯向捷克提出,即使法國不援助捷克,蘇聯也準備履行自己的條約義務。然而,捷克最終並未接受。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最終之所以決定接受慕尼黑的條款,而不想單獨戰鬥或是在蘇聯作為唯一盟國的情況下進行戰鬥,主要是因為他不願意使自己的國家遭受對德戰爭所造成的破壞和大量的人員傷亡。他並且認為,如果蘇聯參戰,西方就會認為捷克是使中歐布爾什維克化的工具,並會在一場德蘇戰爭中撒手不管。

法國和英國在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剛剛過去一個多星期,蘇台德地區的問題剛冒出頭來時,就對此進行了磋商。兩國的態度是一致的。當然,法國在理論上表示他們準備保衛捷克斯洛伐克以示尊重他們的條約義務。但是,實際上他們卻根本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這一點是法國軍事首腦明確指出來的。

他們曾經嚴肅地警告說,法軍的主要力量和多數資源都放在沿法國東北部邊境的馬奇諾防線上。它並不具備在自己國境之外進行一場戰爭的條件。這當然是法國防禦性戰略決策的結果。

英國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間沒有明確的條約義務。而且,他們也根本不想打仗,不想在中歐地區為了一個遙遠小國的利益打仗。英國首相張伯倫反對一切不由英國政府自主做出的參戰決定,對可能將英國拖入戰爭的中歐動蕩局勢甚為恐懼。所以,當他和法國總理達拉第及其同僚們進行磋商的時候,就很容易找到共同語言了。

雙方為尋求蘇台德危機的“和平解決”,不惜采取妥協與綏靖的政策。1938年4月,達拉第前往英國與張伯倫磋商。張伯倫對達拉第說,英國是不會為捷克斯洛伐克作戰的,並勸法國也這樣做。

張伯倫和達拉第都認為,希特勒的全部要求,隻不過是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同胞“伸張正義”而已。張伯倫甚至說:“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治,而不是征服。”

英法兩國商定,由英國政府出麵警告德國“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為的危險性”,同時,兩國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聯合外交行動,促使捷政府向德國做出更大的讓步。

為此,一方麵英法表示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不會卷入軍事衝突;另一方麵,在5月7日,兩國駐捷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與蘇台德德意誌人黨達成“全麵的持久的解決方法”。

希特勒並沒有張口,英法兩國政府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壓力卻一天比一天沉重。他們要捷克斯洛伐克給予蘇台德日耳曼人以更大範圍的讓步。布拉格終於頂不住各方麵襲來的壓力,宣布赦免了1200名納粹政治犯,同時,在蘇台德地區允許漢萊因實行選舉、擴大日爾曼民族的權利等政策。

但是,在柏林的授意下,漢萊因以政府拒絕蘇台德地區完全自治為由,於5月19日突然中斷了同捷政府的談判。同一天,德國報紙報道了軍隊調動的消息,德軍4個摩托化師已在捷克邊界集結,並且做好了襲擊波希米亞的全麵準備。

英法兩國政府對德要用武力和武力威脅解決蘇台德問題,不惜破壞歐洲的穩定的做法感到極度不安。英法決定對德國施加壓力和影響,以迫使德國認為有必要實行政治退卻。他們提醒說,德國軍事機器能夠在不遇抵抗的情況下進軍奧地利,但其準備狀況卻不足以在兩條甚至三條戰線上同時作戰。

在多方的壓力下,希特勒才指示外交部告訴捷克斯洛伐克公使,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任何侵略意圖,德軍在德捷邊界集結的傳聞“毫無根據”。26日,漢萊因奉希特勒之命恢複了同捷政府的談判。“五月危機”得以暫時緩和。

英、法兩國在“五月危機”中所表現的較強硬的立場,並不意味著它們放棄了既定的綏靖戰略。他們的目的仍是不惜任何代價維持“和平”。

因此,至7月26日,張伯倫派沃爾特·倫西曼勳爵以“非官方身份”赴捷充當蘇台德德意誌人黨與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調解人”,為英法“普遍的綏靖”政策開辟道路。倫西曼奔走於蘇台德和布拉格之間,不斷脅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企圖以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達成英德妥協。

為了贏得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貝奈斯總統做出了最後的讓步。除了拒不接受捷克斯洛伐克應該扭轉其外交政策這一要求外,貝奈斯總統幾乎答應了蘇台德德意誌人黨所有的要求,甚至包括在一個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中為一部分居民建立一個法西斯的政權。

貝奈斯總統把這個妥協計劃交給英國方麵的時候,在一份隨文附送的照會中說得非常清楚,這個最後的讓步是他以及他的政府在英、法外交代表的直接壓力下做出的。

但是,他的看法是:

由於柏林政府的眾所周知的計劃以及漢萊因黨的目標,這項建議德國人不見得會接受。

9月7日清晨,在莫勞斯卡-奧斯拉瓦的一次遊行示威中,一個蘇台德德意誌人黨的代表與一名捷克騎警發生了衝突,據說騎警用馬鞭抽打了那個代表。這就足以作為借口了。

蘇台德德意誌人黨全麵中斷同捷政府進行的談判,在蘇台德地區煽起了民眾騷動。直至9月15日,蘇台德地區的肉搏戰才平定下來。就這樣,捷克政府做了巨大讓步的談判,以蘇台德德意誌人黨對他們自己突然得到的勝利成果感到驚慌而告終。

9月7日,貝奈斯總統在《泰晤士報》上讀到了這樣一項建議,要捷克斯洛伐克再作犧牲,犧牲的代價是連蘇台德德意誌人黨本身都從未提出過的,即割讓領土給德國。這是英、法決定不惜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來避免與德國衝突做出的舉措。

不久,張伯倫受法國之邀,同時也代表英國火速趕到德國,同希特勒商談“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經過磋商,張伯倫帶回了希特勒要求的、按照民族自治使蘇台德德意誌人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