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內憂外患的清王朝(2 / 2)

正當清政府為鎮壓農民起義而疲於奔命時,西方侵略者又加大了侵略步伐。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飽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曆史。侵略者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擴大在華市場,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英國向清政府提出全麵修改《南京條約》,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則予以拒絕。1856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麵修改條約的要求,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在俄、美支持下,英、法兩國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於1856—1860年(鹹豐六年至十年)聯合發動了侵華戰爭,因為這場戰爭的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曆史上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相繼占領廣州、到達天津,迫使清政府派出了以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代表的交涉團前往天津議和。1859年6月26日和27日,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而美、俄兩國則在此之前就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些條約規定了公使駐京、增開商埠以及賠款等內容。此外,俄國還趁火打劫,在當年5月底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割去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必要在明確界限後補充到這個條約中,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繼續南下。鹹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慮,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曆、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隻納2.5%子口稅,免征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麵均不容變更《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1859年6月24日英法聯軍再次突襲大沽炮台,並在10月6日進入北京,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後,將圓明園燒毀。大火連燒3天,煙霧籠罩北京全城,北京陷落。鹹豐帝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10月24日和25日,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占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裏。至此,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英國進而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而沙俄割占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裏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受到破壞。而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製清政府準備了條件,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增開了包括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從沿海深入到內地。還有對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定,使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