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師助剿”
1861 年下半年發生了四件大事。8 月22 日鹹豐帝病死,9 月5 日湘軍攻陷安慶,11 月2 日北京辛酉(祺祥)政變,12月9 日太平軍攻占寧波。它們像催化劑一樣,促使了影響晚清政局的重要事件“借師助剿”的實現。鹹豐帝作為清王朝最高統治者,他對西方的態度是和戰不定。鹹豐帝曾在相關奏折中批示,借助西方蠻夷各國力量剿滅太平天國這些匪寇,會有太多的弊病,千萬不能貪圖眼前的一時之利,而結果是後患無窮。他所信任的肅順集團對外國侵略者也心存疑忌。鹹豐帝之死和辛酉政變消滅了肅順集團,就排除了“借師助剿”的一大阻力。
辛酉政變成就了慈禧-奕的權力組合,讓“萬國友人”感到放心和滿意,因為新一屆大清帝國中央政府非常樂意與他們合作。政變後,奕和慈禧向外國侵略者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友好”姿態。對此,上海《北華捷報》預言:“有利於外國在華權益的恭親王掌握權力,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不久,外國的代表將對北京政府發揮較大的影響。”新的當政者一上台,立即授權曾國藩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並於1862年2月頒發“借師助剿”上諭。其實早在《北京條約》訂立時,法、俄兩國首先提出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建議。法國專使葛羅表示:“所有該國停泊各港口之船隻兵丁悉聽調遣”。俄使伊格那提也夫麵見奕表示為鎮壓南方太平軍,請清軍從陸路進攻,“該國撥兵三四百名在水路會擊,必可得手”。接著俄國把以前答應送給清政府的一萬支槍、若幹門炮運到中國。早在1854年就狂言“剿賊自任”的美國,現在則積極要求為清軍運送漕糧。關於是否借用外兵問題,清廷進行了幾次討論,少數人反對,奕等多數官僚表示歡迎“中外同心以滅賊為誌”。與此同時,彙集在上海的買辦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如吳煦、楊坊等,則加緊活動,支持洋人組織洋槍隊。
“借師助剿”政策最積極的履行者是從曾國藩幕僚中脫穎而出、組織淮軍的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也是最富有成果、得實惠最多的地方大員。 1862年4月,李鴻章被朝廷調派去保衛上海,他與英法組成“中外會防局” ,決定上海由洋人防守,得到清政府的批準。李鴻章得到了洋人的財力和軍事支持,英國人和法國人甚至組建了數千人的“常勝軍”之類的雇傭軍隊伍讚助他建功立業。俄國也給清廷送來50門大炮和1萬支槍,並直接派兵攔截進攻上海的太平軍。各國“洋槍隊”也鼎力相助,“借師助剿”成為清政府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