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務派形成與洋務運動興起
洋務派遂得以衝破阻力,承擔了他們從來沒有承擔過的責任,扮演了並不熟悉的角色,倡導和推動了以“自強”“求富”為中心的洋務運動。 他們研究了解西方情勢,並提出模仿西法“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呼聲。辛酉政變之後,晚清政局劇變。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輔政的製度建立了起來。由於慈禧地位尚未鞏固,主要還依靠奕的支持,議政王奕權傾朝野。這時期,清政府的方針大計主要是靠奕來擬定。在外交方麵,奕主要推行的是“中外和好、相安無事”政策,在此基礎上“借師助剿”鎮壓農民起義。在內政方麵則是大力主張興辦洋務,以圖“自強”。由於有主張借法自強的奕在中央秉政,談論或籌辦洋務再也無需偷偷摸摸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談論洋務的人多了,辦洋務的人也多了。中央除奕外,還有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文祥、桂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丁日昌、郭嵩燾等人都積極主張並從事興辦洋務。在他們的周圍又都各自聚集了一批比較了解國內外形勢、希望通過興辦洋務使中國達到富國強兵的開明知識分子。這樣,在清朝統治階級內部一個具有相當強大勢力的政治集團——洋務派就形成了。
由於有奕的倡導和支持,洋務派在同治初年的許多舉措基本得到了清廷的支持。盡管奕貴為當時的恭親王,並且是總理衙門的主持人,而且中央以滿族官員為主,但是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勢力並不是他們,而是掌握地方實權的都督和巡撫。因為當時的頑固派的勢力太強大,洋務派並不敢在中央明目張膽地進行活動。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之所以敢逆龍鱗而頂風推行洋務運動,是因為經受了兩次鴉片戰爭打擊和太平天國運動及撚軍的衝擊,清朝統治者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機。而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在鎮壓的過程當中親身體驗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所以他們決定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企圖以此來迅速地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他們不像頑固派那麼冥頑不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而是願意和外國人打交道,盡管目的是學習他們的軍事技術;而西方人也希望清廷中能出現一批能和他們打交道的人,曾國藩等人的出現,使他們覺得自己的想法有了落腳點,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被洋人嚇破了膽的慈禧太後絲毫不敢得罪洋人,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有洋人的撐腰,而且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的確是功勞甚巨,慈禧太後保不定日後還得仰仗他們,所以並不敢對他們輕舉妄動。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後也希望早日把太平天國運動鎮壓下去,維護、鞏固自己的統治,而且她在奪取清朝最高統治權的過程中曾得到過西方國家的支持或默許,因此並不敢輕易得罪西方國家。因此,在洋務派的活動沒有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時,慈禧太後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活動至少是采取了默許的態度。在慈禧太後的默許和奕等權力派的提倡和支持下,洋務運動在全國範圍內迅速興起。
洋務派在得到慈禧太後的默許後,於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場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指在“自強”“求富”等口號下進行的一係列活動。主要是采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同時還進行了籌劃海防、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出國等活動,這也是洋務派的主張在經濟、軍事和教育等方麵的具體表現。洋務運動的內容很龐雜,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而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並圍繞軍事工業開辦其他企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是其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