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睡虎地秦簡介紹(3 / 3)

據考證,睡虎地這批竹簡入葬時間為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距今已2200多年。這批竹簡為何能曆經2000多年而保存完好?為何現身於湖北雲夢而非秦文化發祥的陝西一帶?參加過睡虎地秦簡發掘的考古學專家陳振裕、左德承認為:睡虎地墓葬修建於秦統一六國不久,因此雖為秦墓,卻是楚墓形製;墓裏內棺外槨,墓外六麵均以“青膏泥”密封。這種青膏泥質地細膩黏性較強,起到了隔絕空氣的作用,延緩了秦簡的氧化。另外,雲夢曾為古雲夢澤的一部分,地下水位很高,睡虎地墓葬長期浸於水中,也有益於隔絕空氣減緩老化,幹燥環境對竹木器保存反而不利。近年來,考古界又多次在湖南龍山等江南地區發現秦簡,在睡虎地墓葬還發現多種製造於當時鹹陽的漆木器,而在陝西發現的多座秦墓中均未找到竹簡和漆木器之類文物,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睡虎地秦簡是在與空氣完全隔絕的地下滲水的環境中得以完好保存了2000多年的。一旦出土,環境改變,對竹簡必須迅速進行科學保護。否則,這批文物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遭到完全的損壞。秦簡出土初期,在雲夢縣雖然得到了細致保護,但那畢竟是最初級的應急保護措施。國家文物局決定把雲夢秦簡調京,就是要對其進行科學保護。這個工作由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研究所化學組承擔。考古界素有“幹千年、濕萬年、半幹半濕隻半年”的說法,所以保護的方法有兩大類:一是濕保,一是幹保。濕保就是維持竹簡出土前的環境,要恒溫、要無菌的水。但這種辦法很費事,每天都需專人換純淨水(當時隻有蒸餾水)。而用這一辦法處理,估計文物也隻能保存幾年、十幾年,頂多幾十年。所以要試驗幹保。但那也隻是老一套的漆木器脫水複原。其法是:把原簡(當然是先以無字小殘片做試驗)置於無水酒精中,使酒精逐漸置換簡中的水分;然後再把充滿酒精的竹簡,放進乙醚中,再讓乙醚慢慢取代簡中的酒精,最後讓乙醚自然揮發。竹簡脫水就算完成。但這種方法費時、費錢,效果也不理想。一次試驗周期約半個月。結果是:脫水的竹簡像一段較寬的掛麵,一點竹篾的感覺都沒有了!最後還將把1000多支“脫水”後的竹簡按編號一支一支地裝進玻璃試管裏,玻璃管中墊上脫脂棉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科技含量很低、成本卻極高的笨辦法。

(三)秦簡的魅力

睡虎地竹簡經整理分為十篇,其中的《日書》甲、乙兩種是流行於戰國後期至秦中下層階級的一種以時、日推斷吉凶禍福的占驗書。秦簡出土以後,學界大多數將目光聚在竹簡中有關政事、法律等內容,而《日書》因其迷信成分過多並且語言晦澀難懂,曾一度遭到冷落。正像《易·係辭》所說:“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1985年西北大學林劍鳴先生訪日歸國,率先主辦《日書》研讀班,由此掀起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港台地區以及日本等國家學術界共同關注的學術“熱點”之一。至此睡虎地秦簡才作為一個整體,備受史學界的平衡關注。

首先,秦屬於短命王朝,又有始皇焚書坑儒之舉,因而流傳下來的史料非常有限。以往學者大都以“漢承秦製”的觀念來推斷秦史,這就使得秦史研究過多依賴於漢史。從這個意義上講,睡虎地秦簡豐富的資料極大地彌補了秦代研究的史料缺憾。其次,《日書》雖涉及的是有關禁忌習俗,然而其中三分之一的內容都與婚姻社會習俗有關,反映出民間社會婚姻信仰意識及風俗習慣,體現了婚嫁是民間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之同出一墓的秦簡中秦律占很大比重,其中也有許多與婚姻、家庭相關的材料,盡管它們的史料價值因大多不具體而且稍有遜色,我們仍可以從中看出秦代社會婚姻、家庭方麵的一些問題。曆史記載秦人“從情性,安恣睢,慢於禮義”“於父子之義,夫婦之別,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然而男女結為夫婦,生息繁衍以維係種族的延續,則是秦社會之正常現象。學界往往單獨關注《日書》或僅青睞秦律來研究婚姻家庭形態,而忽視了秦簡內容的整體性。因此,將《日書》與睡簡秦律結合起來,整體上看待秦簡,綜合係統地對社會婚姻家庭進行研究是具有重大史學意義的。第三,睡虎地秦簡是秦代吏墓中的隨葬品,卻出土於楚地湖北雲夢,其內容反映了楚人尊尚巫鬼的習俗,又體現出秦人現實主義的觀念。在秦統一的社會背景下,這批簡不乏楚亡後楚地社會風俗資料,無疑會對秦占領楚地後對當地治理方式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因此,睡虎地秦簡是近年來秦楚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