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劉啟行動了。
每一個挑釁者的背後,都有一個強悍的讚助商。現在,晁錯的削侯方案就是挑釁,而其背後的劉啟,則是無可比擬的支持者。為了先啃掉劉濞這塊硬骨頭,晁錯下了一番苦功夫,搜集的罪證羅列如下:
第一:劉濞詐病不朝已有二十餘年,於古法當誅;
第二:文帝德厚,賜之不朝之待遇,仁至義盡。劉濞理所感激涕零,反而益加驕傲,開山鑄錢,煮海為鹽,搜羅天下亡命之徒,企圖作亂。
總結以上兩點,就算不削,劉濞亦有反的一天。既然如此,削是反,不削是反,不如真削了。況且早削早解決,忍一時之痛,求百年之安。
我想,當劉啟聽到晁錯這番話時,隻有四個字:寒從腳生。
諸侯像手腳,中央像頭顱;腦袋指揮手腳,這是人之常情。突然之間,手腳要聯合起來幹掉你腦袋,這不是全反了嗎?
如果真的這樣,那怪誰呢?對,應該怪已崩的文帝。如果劉恒不開放民間鑄錢,吳王會這麼快富起來嗎?如果劉恒狠心一點,給諸侯們點顏色看看,劉濞會這麼囂張嗎?如果……如果……如果真的有如果,曆史還會存在嗎?
劉啟同誌,請你端正態度,直麵殘酷現實。如果你真的要埋怨劉恒同誌,他也會這樣對你說:我的智慧就隻能是用紙包火,所以火要真燒起來,隻能由子孫後代去想辦法了。
好了,晁錯都說了,除了削侯,一時半載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既然火藥都上膛,既然晁錯不怕死,那就狠下心來幹一票大的吧。
要削,肯定要先削肥的。晁錯已經想好了削吳國的兩塊地盤:會稽郡和鄣郡。
從古到今,無論是潑婦幹架,或是國家開戰,他們都無一例外履行以下程序:先跳起來抖出對方一大堆所謂鐵證如山的罪狀,然後做出一番咬牙切齒的無辜之狀,最後抄起真家夥才幹起來。如果是大國開戰,還要多加一道程序,那就是先打對方一兩個手足之國,試探對方有何反應,然後再繼續作下步策略。
在兩千多年前,晁錯就是這麼幹的。在發書削吳國兩群之前,他首先拿另外三個諸侯國開刀,分別是,楚國、趙國、膠西國。楚國被削去東海郡;趙王被削去常山郡;膠西王被削去六縣。
他們被削的理由如下:
楚王劉戊在薄太後崩時,在私宅跟女人上床,敗壞風俗,理所當誅,天子仁厚詔赦,削去東海郡作為處罰;膠西王劉卬,你曾經賣官舞弊欺詐,削你六縣;至於趙王劉遂呢,你也曾有過失,至於什麼事,我晁錯就不用多講了,削你常山郡作為處罰。
那麼,趙王劉遂到底犯什麼過失?晁錯不說,劉啟也不說,劉遂更沒有投訴,其結果隻能是:天知,地知,鬼神知。
而此時,劉啟連削三國,劉濞緊張了。漢朝這不僅僅是殺雞儆猴,他們是既想殺雞,又想殺猴。如看來,下一個,該輪到吳國了。
我想,我該是出手的時候了。劉濞重握拳頭,心裏暗暗地對自己說道。
當然,劉濞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敵人的敵人永遠都是我的朋友,至少,他可以把楚趙膠西等三個諸侯拉夥結成聯盟。而膠西王劉卬,是劉濞第一個攻關對象。
劉濞之所以首選膠西王做為聯盟對象,並非因為膠西國小,需要依靠吳國這棵大樹好乘涼。恰恰相反,劉卬勇猛好鬥,特愛兵法,諸侯王中無人不讓其三分。在劉濞看來,這是一把造反的好人選!
於是,劉濞派遣一個叫做應高的中大夫替他前往遊說劉卬。應高見到膠西王後,兩人對話如下:
應高:大王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諺語,狗吃東西,吃完了糠,就要吃大米。
膠西王:難道你是專程考我古文知識不行?有啥話,請直說。
應高:大王好爽快。既然如此,我就打開天窗說亮話。你因為一點小小的罪過就被削侯,難道不覺得漢朝中央做得太過分了嗎?
膠西王:那又怎麼樣?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應高:錯!站在屋簷下低頭,那永遠是膽小怕死的人才做的事。
膠西王:你想怎麼樣?
應高:既然屋簷傷害了了頭皮,就得給屋簷點顏色看看!
膠西王:你想怎麼樣?
應高:直接拆了這狗日的屋簷!
膠西王:莫非,你是想造反?
應高:沒錯!我想說的這是這句話!
膠西王:你怎麼敢說這種話。天要下雨,侯要被削,大不了給了就是,幹嘛要冒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去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