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晁錯想打掉劉濞,劉濞也想搞死晁錯。此時,劉濞等人打出的造反口號是:清君側,誅晁錯。
既然這樣,劉啟這個後台老板,也隻好奉陪到底了。
劉啟再次召來晁錯,商討下一步行動。這次,晁錯給劉啟出了兩招。準確地說,這是實實在在的陰招。
第一招:建議劉啟學老爹劉恒,親自出征諸侯;晁錯本人,則留守長安。
第二招:建議把吳楚兩國還沒有攻下的徐縣、僮縣劃出來,分給吳國。
當劉啟聽到晁錯放出此話後,隻有兩個字:失望;如果再加兩個字,非常失望。真的,他真的不相信傳說中的智囊,竟然想出如此下流無恥的招術。
晁錯之無恥下流,想想就可知道:第一,盡管說目前晁錯的職位已經被升到了禦史大夫的高位,但歸根到底,他不過是劉啟的一個高級打要仔。既為馬仔,就得拚命。別忘了,火是你點起來的,現在燒到眉頭了,要滅火也是一起來,憑什麼叫我老板打前線,你卻大可以坐在後方翹起二郎腿等待消息?當然,劉邦和劉恒曾經多次親征過,問題是,他們是自願的。沒有消息顯示,我劉啟要主動上戰場呀。
第二,關於割讓土地問題,晁錯此一時,彼一時,真是讓人覺得既好笑又可憐。當初,你晁錯可是鐵了心也要削諸侯,現在諸侯既然造反,那就心連心跟他們幹到底就得了,憑什麼要把土地割讓給吳國?須不知,這樣造成的不良後果是什麼?不要說以前從諸侯那搶來的土地有可能被逼還回去,甚至也有可能被諸侯們抬高價碼,把中央原有的土地也割了去。那這不是虧大本了嗎?
兄弟啊,打不贏是能力問題;無端割讓國土,那就是態度問題了。就衝你這個態度,就斷定你不是什麼好鳥,更不是什麼好政治家,充其量,你不過是個玩弄權術的膽小鬼。既然如此,我劉啟對你還有什麼好托付的呢?是不是我可以開口說一句:你真的可以滾蛋了!
其實,劉啟心裏也就發發牢騷,叫他喊晁錯滾蛋,現在還缺一個充分的理由。然而,馬上就有人替他找了一個絕佳借口。此人,正是劉恒舊相好,袁盎。而袁盎替劉啟對晁錯喊出的口號更狠,那就是一個字:殺!
袁盎喊殺,絕對不是什麼稀奇的事。在袁盎的政治生涯中,他從來就沒有什麼人權思想。想當初,張蒼等人就因為聯合啟奏斬造反王劉長,後來劉長無端絕食而死,本來丞相張蒼做得理直氣壯,而且也跟袁盎沒怨沒仇,袁盎還在後麵捅他們一刀。更何況現在這個晁錯,是袁盎的死對頭,袁盎要殺他,那實在是沒什麼廢話可講的。
有必要交待一下,袁盎和晁錯結怨成仇,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他們之間的恩怨,可以追究到劉恒當政時期。那時候,袁盎是劉恒紅人,晁錯則是時為太子劉啟好使的人。都說文人相輕,其實政客亦不過如此。兩人因為性格及政見不同,所以從此互相看不上眼。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錯肯定消失;有晁錯講話的地方,肯定也不見袁盎的身影。此兩人就像是好鬥的公雞,從未聚在一堂會語。
那時,袁盎自知在朝中得罪不少人,日感在朝中難混,便主動向劉恒請調地方工作。劉恒批準了袁盎請求,先調其為隴西都尉,因為政績不錯,又調到吳國做劉濞的國相。
劉濞之難以伺候,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然而,已經有人教袁盎一招:如果想在吳國生存,就不要多管閑事。反正南方氣候四季濕潤,你就天天找人喝酒,然後有事沒事對吳王旁敲側擊,勸他不要造反。這樣,保證你全身返京。
袁盎聽從此客建議,到吳國後,隻喝酒吹牛,不管事。果然,劉濞待其不薄,於是造反時,獨留下袁盎這個兩千石的高官不殺。
其實,現在的袁盎和晁錯實力相對,那可不是一個檔次。七國之亂,袁盎能存一命苟活於世,那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根本沒想到還要去殺什麼晁錯。可是,現在袁盎不得不奮起反抗。
因為,晁錯已經磨刀霍霍衝著他而來了。
袁盎和晁錯之前的諸多不和,其實都不成構成晁錯殺人的全部借口。晁錯之所以想對袁盎動刀,唯一合理的推測就是:劉濞是反賊,反賊不殺袁盎,說明袁盎亦是反賊。袁盎是中央派去的人,怎麼也成了反賊?劉濞有錢,估計他是被收賣了。
既然如此,袁盎就是該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