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匈奴帝國的榮耀與覆滅(7)(1 / 3)

要知道,羅馬帝國在當時的歐洲可稱最強大的國家,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無可匹及。這樣一個帝國,匈奴怎敢輕易攻打呢?

但事實告訴人們,匈奴狼民族是無所懼怕的。隻要他們想征服某個國家,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阿提拉指揮匈奴鐵騎渡過多瑙河,橫穿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奮力狠擊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的軍隊根本沒見過如此彪悍的匈奴鐵騎,很快就被匈奴鐵騎打得潰不成軍。

公元448年,羅馬帝國無力再跟匈奴決戰,提出割地求和,將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拱手讓給了匈奴帝國。

此時的匈奴帝國,已經征服了數十個歐洲國家,這些國家每年都要向匈奴納貢,並要隨時響應匈奴的號召。

在這些被匈奴征服的歐洲國家眼中,匈奴是“凶惡”的代名詞,因此西方曆史學家稱匈奴為“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來懲罰歐洲人的。

在羅馬帝國眼中,阿提拉就是一條上帝之鞭,這條鞭子每一次揮下,都會給羅馬帝國留下陣痛。因此,表麵上向匈奴帝國臣服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卻在以待時機向匈奴報複。

公元451年,阿提拉再次指揮匈奴大軍征伐羅馬帝國。這次會戰,一向戰無不勝的阿提拉失利了,遭到羅馬大軍的強烈反擊。

生死存亡之際,阿提拉命令匈奴騎兵將馬鞍卸下來堆成一座“小山”,把掠奪來的金銀財寶堆在小山下麵。

阿提拉帶著他的妻子和兒女登上小山頂峰,麵對著不遠處的羅馬大軍,頒布了一道視死如歸的命令:一旦戰敗,就將這些財物焚毀,他連同妻子兒女都將隨著財物自焚。

匈奴人可以死,但不可以敗。這就是阿提拉的氣度。

出乎意料的是,羅馬大軍竟然突然撤走了。

阿提拉喜出望外,命令匈奴軍隊養精蓄銳,隨時準備再度攻打羅馬。

公元452年,恢複了元氣的匈奴大軍如暴風驟雨般席卷了羅馬,迫使羅馬與匈奴議和。自此,匈奴帝國迎來了最鼎盛的時期。

然而,沒過多久,阿提拉突然去世了。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而陷入內訌。

公元454年,東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趁機起兵造反,阿提拉的兒子們無法對付這種僵局,以致大批匈奴人被殺。此後,匈奴帝國迅速瓦解。

僥幸存活下來的匈奴人,在多瑙河下遊和俄羅斯南部地區定居了。他們逐漸融合於其他民族,隨著時間的更迭,最終消失在歐洲大地上。

時至今日,世界上已經沒有了匈奴民族。但是,當初匈奴民族創造的那段曆史依然令人熱血澎湃。

尤其對西方人來說,匈奴這條上帝之鞭是如此的野蠻和殘暴。匈奴每走過一個地方,都會肆無忌憚地進行搶掠和殺戮。他們以搶掠為生,以殺戮為快感。他們爭奪下的地盤,無不是用白骨堆積出來的。

當匈奴民族剛剛出現於西方世界時,由於他們缺少文明,善於破壞,因此被西方人稱為“蠻族”。西方人根本不屑與他們為伍,隨時隨處都在抵觸他們。

但是,當西方的城市被攻陷、家園被摧毀、人民被淩辱時,西方人不得不正視這些匈奴人。西方人幡然大悟,這些匈奴人原來是上帝之鞭。

引人深思的是,人生而平等,任何人、任何種族都沒有理由殘害他人的生命,沒有理由毀滅其他種族。如果一個民族武斷地把自己的快樂和繁榮建立在別人的痛苦和衰亡之上,就算他再強大,也終有一天會自掘墳墓。

如今,上帝之鞭留給人們的除了震撼之外,最多的恐怕就是人們對他的詛咒了。這條鞭子留給別人的傷痕,興許永世永代也不會抹滅,因為這條鞭子創造的罪孽遠比帶來的福音要多。

公元290年前後,被東漢王朝趕跑的北匈奴殘餘勢力開始出現在西方史籍中。

起初,匈奴人生活在中亞草原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逐漸壯大起來。

匈奴騎兵在當時是最具破壞力和戰鬥力的軍隊,比中亞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要強上百倍。

公元350年,強大的匈奴為了擴張地盤,攻占了阿蘭國。公元375年,匈奴騎兵對東哥特人發動了猛烈攻擊,將之兼並。與東哥特人同出一族的西哥特人害怕受到牽連,就跑到了羅馬帝國,暫住在巴爾幹島上。

公元378年年初,巴爾幹島上發生了大饑荒。居住在這裏的西哥特人沒有足夠的糧食儲備,麵臨嚴重的生存危機。西哥特人首領阿散那立克請求當地的羅馬將軍開放一個市場,讓西哥特人向羅馬人購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