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匈奴帝國的榮耀與覆滅(7)(2 / 3)

市場很快就開放了,可是當西哥特人蜂擁著趕到時,一看食物的價格,全都傻了眼。這個市場的物價貴得驚人,就連貓肉和狗肉這種羅馬人不吃的食物,西哥特人也買不起。

西哥特人無奈之下隻好跟商人們討價還價,但是商人們堅決不講價。

就這樣,西哥特人的錢財都被羅馬奸商榨走了。

饑荒依舊在持續,許多西哥特人錢財花盡後,隻好被迫賣身為奴。而那些不甘心失去自己的西哥特人則開始策劃發動暴亂。

暴亂很快就打響了。經過十多年的戰爭,西哥特人終於戰勝了羅馬人,取得了獨立自主的地位。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辭世。臨終前,他將羅馬帝國分作東西兩部,由兩個兒子分別統治。大兒子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羅馬帝國皇帝,建都君士坦丁堡。小兒子霍諾留成為西羅馬皇帝,建都羅馬城。

分裂後的羅馬實力越來越弱,經常受到周邊其他民族的侵略。

公元400年前後,匈奴由烏爾丁大單於統治,采取遠交近攻的國策。

烏爾丁大單於一直窺覬羅馬,想從羅馬那裏得到巨額貢金。但是,出於實力的考慮,烏爾丁大單於又不敢輕易發兵羅馬。最後,烏爾丁大單於想了一條借刀殺人計,讓西哥特人攻擊羅馬。

公元408年,西哥特人在烏爾丁大單於的慫恿下,果然對西羅馬帝國發動了攻擊,血洗了羅馬城。

到阿提拉繼任為匈奴單於時,他見羅馬帝國步入衰落,就先後攻打了東、西羅馬,搶掠了大量財富,致使羅馬帝國進一步蕭條。

可以說,匈奴人進駐中亞,輾轉到歐洲,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羅馬帝國步入衰落,可謂罪魁禍首。但是,匈奴人並沒有摧毀羅馬。

直到476年,日耳曼軍隊的總司令殺人西羅馬,廢黜了西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自此覆滅。而東羅馬帝國則在周邊各民族的夾攻下頑強地生存下來,最終於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6

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了匈奴帝國的滅亡?是內亂?是對外戰爭?還是其他?

曆史上,匈奴民族曾三次建立強大的帝國。其中兩次在亞洲,冒頓單於弑父篡位,建立迄今最強大的匈奴帝國;東漢時期,呼韓邪單於附漢,借助漢朝力量平定匈奴內亂,複興了匈奴帝國。最後一次在歐洲:阿提拉單於震懾歐洲,建立了疆域最大的匈奴帝國。

其中,匈奴第一次滅亡始於公元前58年前後。此時,匈奴發生內訌,出現了五位單於。一場明爭暗鬥之後,隻剩下呼韓邪單於和郅支單於,呼韓邪單於實力較弱,最後臣服於漢朝,在漢朝的扶持下與郅支單於相爭。

自此,匈奴帝國首次滅亡。

郅支單於被呼韓邪單於打敗後,匈奴帝國得以複興。後來,匈奴再次發生內訌,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附漢,北匈奴則在漢朝的打擊下不知去向,匈奴帝國再次覆滅。

匈奴第三次滅亡,則是內亂與反叛的結合,一代天驕阿提拉單於疆域最為廣大的匈奴帝國。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最後被匈奴帝國的舊部東哥特人所滅。

分析匈奴帝國三次滅亡的過程,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第一次和第二次匈奴滅亡,除了內訌因素外,更多的則是因為長期與漢朝發生爭鬥,消耗了元氣,最後步入沒落;其二,第三次匈奴滅亡比較蹊蹺,阿提拉帝國在最輝煌的時候突然走向滅亡,連一點征兆都沒有。

如此看來,要用同一原因解釋這三次匈奴帝國滅亡的真相,似乎是不可能的。不過,這三次匈奴滅亡也有相同點,那就是內戰和對外戰爭。而每次內亂的根源都起自帝國王位的爭奪。呼韓邪單於和郅支單於兄弟如此,南北匈奴時期也是如此,而阿提拉的兒子們為王位互相殘殺更是如此。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匈奴帝國為什麼容易出現內訌呢?這就涉及匈奴帝國的內部結構了。匈奴帝國王位的繼承有一個傳統:單於的弟弟和兒子都有權繼承王位。但是,單於又有很多兄弟和兒子,單於死後,誰將繼承王位呢?這似乎很難做出決定,因為上代單於的兄弟和兒子們也可能都在世呢。這麼多的繼承者在一起,卻沒有任何一位匈奴統治者製定一個王位繼承的明確準則,能不為匈奴帝國的穩固埋下禍根嗎?

匈奴是遊牧民族,以畜牧為生。然而,牧場是有限的,一旦出現災年,畜牧難以維持生計時,匈奴就會發動對外戰爭,搶掠生活必需的資源。在亞洲,匈奴搶掠的目標是中國;在歐洲,匈奴搶掠的目標則是羅馬。

中國和羅馬都是農業文明,比起匈奴的草原文明來更具生命力,即使步入衰弱,也會很快複蘇。因此,農業文明比草原文明更能承受打擊。農業文明的先進性和巨大潛力,必將戰勝處處受限的草原文明。這就是競爭的法則,也是匈奴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