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寧夏古代移民開發曆史述略(1 / 3)

寧夏古代移民開發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邊陲,軍事位置十分重要,是影響中央政權安危的邊防前哨。北部地區氣候濕潤,宜農宜牧,東臨黃河,地勢平坦,土質良好,為大規模移民開發創造了條件。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水洞溝遺址就是最好的曆史見證。自從秦建立中央集權製的國家後,極其重視寧夏的布防。為了減輕軍備負擔,進而移民開發。縱觀曆史可以看出,寧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移民開發史。從秦開始到近代,移民開發和興修水利成為曆代王朝經略寧夏的方略,二千多年來時廢時興,但從未停止。

一、秦漢時期

古代寧夏地區為少數民族的遊牧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邊患,令蒙恬在寧夏黃河平原築垣設郡,揭開了屯墾戍邊的序幕。從此,寧夏及周邊地區成了曆代封建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屯墾戍邊的重要地區。《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乃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伐匈奴”。蒙恬率其主力軍由上郡(今陝西綏德縣)經榆林進入河套北部,另一部由北地郡出發進入河套南部,將河套地區匈奴部落全部肅清,匈奴餘部向西北渡河而逃。“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軍十萬餘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徙適戍以實之。”秦軍占領了河套至秦長城以北廣大地區,包括今固原以北地區。蒙恬“以河為塞”築長城,沿黃河而上,在臨河的44縣派兵戍守。其中有寧夏的富平縣(今吳忠附近)和神泉(今靈武縣附近)、渾懷障(陶樂縣)兩個亭障及南部的朐衍(鹽池縣),烏氏國(固原地區)等縣。並從內地遷來數十萬貧民和罪犯與士卒一同戍邊軍防,開墾田地,發展水利(相傳秦渠為當時所開),變牧地為耕地,為寧夏首開屯墾之先河。幾年後,秦朝土崩瓦解,“徙謫戍邊者皆複去”。楚漢相爭之際,匈奴人乘機奪回原地並進占了銀川以北地區,一直到西漢建立後仍不斷進行騷擾。

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正月,漢武帝派大將衛青、李息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按照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置朔方郡。同時,漢又從朔方以西的令居(今甘肅永登縣),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治理屯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從內地招募移民10萬到朔方郡“屯田備胡”;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口”,五年又徙“天下奸猾吏民與邊”。這幾次移民不下80萬人,據推測其北地郡移民至少三十萬,根據需要,大軍據點屯墾,戰守兼備,改民屯製為軍屯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戍之”,其中安定郡屬的朐卷縣(今中寧縣東北)、北地郡屬富平縣(今吳忠市南)、廉縣(今賀蘭縣屬地)、方渠縣(今平羅縣境),皆為屯田據點。屯墾加強邊防,也促進了邊疆人口增長。西漢在寧夏墾殖一百多年,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增長,使原來的逐水草而居的遊牧區,逐漸變為農業定居區。

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赦天下罪囚,使其攜妻小遷徙朔方等郡屯墾開發,撥給田地,使其定居立業,此為寧夏設置“罪屯”之始。漢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羌族起義,迫使北地郡遷往池陽(今陝西鹹陽西北)、安定郡遷往美陽(今陝西武功西南),東漢王朝失去了對寧夏的統治。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7年),羌族起義被平息,又將二郡遷回舊地。尚書仆射虞詡上奏朝廷道:“安定、北地、上郡乃禹貢率領州之城,厥田為上,且沃野千裏,穀嫁殷實”。順帝命郭璜督促百姓“各歸舊縣,繕城郭,置堠驛,既而激河浚渠,而軍糧繞足。”由於這一時期在寧夏平原重整水利,修複灌溉係統,寧夏的屯田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永和六年(公元141年),羌族再次起義,東漢將北地郡遷往馮翔(今陝西高陵),安定郡遷往扶風(今陝西興平)。此後,東漢王朝再未恢複兩郡政權的建置,寧夏地區的屯田事業停止。寧夏平原變為匈奴、鮮卑、羌族的遊牧地區。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個時期長達300餘年,戰亂不絕,北方和中原地區的百姓大量逃往長江下遊北岸至淮水以南一帶,形成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移。人口逃走的地區需要組織人力進行有效的屯種,以供軍需國用,難民大量湧入地區需要組織屯田,以安置難民,解決吃糧問題。

三國和兩晉時期,鮮卑、匈奴、羌等部落紛紛遷入寧夏北部,南部先後屬魏、西晉的雍州安定郡,前趙、後趙、前秦、後秦的雍州隴東郡。公元五世紀初,衛辰之子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在寧夏設高平城(今固原)、薄骨律城(今寧夏靈武河中堡)、飲汗城(今銀川市東,又名麗子園),此時有大量移民遷入屯田。但隨著大夏國的滅亡,魏晉以後,西北戰爭頻繁,寧夏平原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北魏統一中國後,對寧夏地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視,設薄骨律、高平二鎮,因境內鮮卑、漢、敕勒、羌等各族混居,農耕、畜牧都有所發展。竇熾在原州刺史任內(高平鎮於公元524年改為原州),一麵在靈州(薄骨律鎮於公元526年改為靈州)興修水利,戍兵屯墾,並徙關東漢人以充屯田,當時俗稱弘靜鎮(即漢代上河城)為漢城,又將破夏國時所虜戶徙南典農城,號胡地城(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