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遷二百餘戶至懷遠郡(飲汗城改建)。大成一年(公元579年),又遷南方居民至靈州,“其江左之人尚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
三、隋唐時期
這一時期,寧夏作為西北最重要的邊鎮之一,受到特別重視,北部引黃灌區再次得到大規模開發。為適應邊防的需要,南部以養馬為中心的畜牧業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隋(公元581~618年)統一中國後,在長城以北和河西走廊的屯墾也取得顯著成效。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朝發丁三萬於寧夏、陝西間修築長城,西起今靈武縣的黃河東岸,東至陝西綏德,以拒突厥的侵擾。
到了唐朝(公元618~907年),屯墾在寧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初開元年間是唐的興盛時期,這一時期實行兵農合一的軍事製度——府兵製。軍屯以外,還有民屯。唐初地方和中央都設有負責管理屯墾的機構,軍隊各屯,設直接辦理屯墾的屯官和屯副。對管理屯墾的官員定有賞罰製度。在辦理民屯的過程中,寧夏地區成為前來歸順的多民族的聚居地區。貞觀十二年(公元646年)“建立廨舍,開置屯田”。唐太宗親至靈州接受各部族來降與進貢,並設七個羈縻州、府,以安置內遷的各少數民族。居住於青海一帶的吐穀渾部落,遷移到同心、中寧一帶,時名“安樂州”。原居於甘肅河西走廊的沙陀部三萬餘眾,長途跋涉,攜馬駝牛羊來此定居。黨項族也由西部內遷至靈州、鹽州、原州等地。武則天天授初年(公元690~692年),遷殿中侍禦婁師德督理事務,“往還靈夏,率卒屯田,積穀數萬(石),兵以饒給,無轉餉和糴之費”。屢因屯田有功入居宰相。由於經濟的發展,在公元8世紀初,靈州已成為我國大西北東部軍政、經濟交通的中心。安史之亂時,李亨於靈州城即位,即唐肅宗。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國勢日衰,府兵製逐漸廢弛。德宗貞元八年(公元792年),翰林學士陸贄入居相位,因隴右道(時靈州屬)已陷吐蕃。邊軍餉糧絕斷,建議廢“番替防秋”之製,即西北邊疆駐江淮之兵,輪番更替,將防秋軍士一分為三,募集其中一部分隻發衣服糧食、賜給種子,勸其播植。防秋製度的廢止和變化,說明當時軍事營田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得不將營田轉讓給退伍軍士及百姓獨自經營。自營田變化為民屯後,寧夏平原的農業又有了新的發展,恢複了被安史之亂破壞了的農業生產。
四、宋、西夏、元時期
宋朝(公元960~1127年)屯田繼續開墾,有軍隊屯種之軍屯,有募民屯種之營田,還招募弓箭手、義勇等民兵屯種,也設置有專管屯田之官吏。但屯政反複變異,不少地方的屯墾時興時廢,收效甚微。真宗鹹豐年間,寧夏的屯田有了較大發展,斐濟知靈州“滯緝八鎮,興屯田之利,民甚賴之”。
公元1308年,西夏國正式建立,聚居於今寧、甘、陝和內蒙古河套一帶的黨項族,建立了轄地萬餘裏的封建王朝,其地東居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抵大漠,寧夏及相鄰的大部分地區為西夏統治的範圍。隨著西夏統治中心北移,定都興慶(今銀川市),大批黨項族人口陸續遷居此地。為解決糧食問題,西夏將軍隊中正軍與屯田軍分離。正軍專事操作戰鬥,屯田軍(即負擔多係軍事子弟)則多事屯種及雜役,以負擔正軍給養。夏製:“國人凡六十以下、十五歲以上者皆備弓兵甲胄而行。”平時務農,戰時為伍。國中“人人能鬥計,無複兵民之別,有事則舉國而來。”西夏初在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的同時,不斷擴大耕地,在宋河東路麟州(今陝西神木)屈野河插木置小寨30餘所,發動夏民移墾寨旁十餘裏範圍之田。毅宗涼詐時,設藏訛龐為相,發動幾萬人,在軍隊保護下,繼續侵耕這一帶土地。除了侵耕屈野河地之外,崇宗乾順時,還侵耕了大理河東一帶土地。
元朝(公元1276~1368年)屯墾興盛,軍屯、民屯遍於全國,元朝軍屯製度是在金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各衛所都設正軍和屯軍,人數各半,分別組織管理,各盡職守,每衛屯田千餘頃至兩千頃不等。在侍衛親軍中,正軍主要是蒙古族青壯年,屯軍則盡量抽拔軍隊中的老弱者和漢族擔任。民屯並不是將地少人多地方的農民移往地多人少的地方,而是強迫有耕地的農民棄熟地往別處屯種,供應軍事需要,成為軍屯的輔助部分。元朝屯田遍及寧夏南北。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調遷“京兆諸處無籍戶之戍靈州屯田者”數起,還將新攻占地區的南京軍民強製遷徙到寧夏屯田,僅湖北等地的軍民便有萬餘戶。至元11年(公元1271年),簽發隨州、鄂州降附軍1107戶來寧夏編為屯田戶。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簽發拖雷附軍1388戶往寧夏屯田,給田1487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招墾丁300赴寧夏,給田千餘頃;十月又徙甘肅新附軍千餘,屯田寧夏。三年後設“營田司”專理移民屯田事務。順帝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置宣鎮侍衛屯田萬戶府於寧夏”,寧夏的軍屯田地達5000頃。為鞏固發展耕地,下詔禁止佛教寺院占有農田。同時遷來大批回回軍屯田。安西王阿蘭答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他率領的15萬蒙古軍隊因受其影響,大多皈依了伊斯蘭教。在寧夏地區的屯田軍隊中,回民是一支主要力量。世祖至元以後,中央政府對寧夏地區的屯田更加重視,派張文謙、郭守敬等人興修幹渠10道,支渠68道,溉田一萬餘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