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性移民
本地區大規模經濟移民主要發生在統一的王朝政權時期,無論是漢族統治的西漢、唐、明時期,還是蒙古人統治的元代,政府將內地受災地區失去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或無生產資料的流民有組織地遷移至邊疆使其參與農業開發。開發形式以民屯為主。甚至將內地所謂的“犯人”押解至邊疆促其屯墾,其開發形式以前文所述“罪屯”形式而存在。無論是貧苦農民、流民還是犯人,都是官府開發官田的苦役,其生產活動都在典農都尉的主持和監督下進行,勞動收獲物除留足口糧和種子外,其餘均為官府所得。
經濟性移民往往是在中原王朝政治局勢穩定,國力強盛時期進行的,由政府周密組織,強製遷移。同時,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的政策變化也極大地影響著移民居留時間的長短,特別是一旦中原王朝國力衰退或政權崩潰,許多移民便被迫南遷。
2.軍事性移民
自西漢首創軍屯以來,在和平時期,曆代王朝都采取把軍隊作為就地開發的重要的勞動力來源,實行軍事化管理,充分發揮士卒勞動力作用,以彌補開發過程中勞動力明顯不足的問題。自然地,由於軍隊長期不能換防,隨軍家屬也成為軍事性移民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性移民在軍隊頭目的指揮下進行生產活動,其收獲物全歸軍隊所有。
軍事性移民在寧夏的主要特征,一是遷入地分布廣泛。寧夏全境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都有;二是居住時間長。盡管曆代軍隊都有輪換製度,但由於地理位置重要,駐紮的軍隊作為一個整體,加上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換防困難,實際便是長期移民。
3.安置降服的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移居寧夏,基本上是迫於中原王朝的政治壓力、軍事壓力以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自發或強製地遷徙到寧夏。如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軍擊敗了駐牧於河西地區的匈奴各部,其中的渾邪王率眾4萬人降漢,漢政府將他們分別安置到北地、隴西、朔方等為漢屬國,保持其風俗,派漢官管理。東漢政府繼續對日趨衰弱的匈奴進行軍事打擊,再加上漠北大旱,在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其中南匈奴八部四萬多人,在呼韓邪單於的率領下,入居塞內。東漢政府將其安置在朔方等五郡進行安置。章和元年(公元87年)匈奴屈蘭、借帛、胡都須等五十幾部20萬人,到雲中、五原、朔方、北地降漢。據統計,當時僅七八年時間北匈奴竟有30多萬人內附歸漢。
據《舊唐書》記載,公元630年,唐政府大破東突厥,俘獲人口10餘萬人。唐太宗采納大臣溫彥博的建議,“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的建議,將突厥遷到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的廣大地區,設都督府進行管理。公元636年,突厥首領阿史那社爾率眾萬餘人降附唐,唐政府授其為左驍衛大將軍,其部遷徙於靈州境內。到公元722年,唐政府將這些突厥移民強製遷往中原的許、汝、唐、豫等州(今河南、安徽)為止,他們在陝甘寧地區生活了近百年。公元672年,原居於青海東部的吐穀渾為吐蕃所逼,請求內遷,被唐政府內遷到靈州境內,置安樂州(今同心縣東)安置,並任命其首領諾昌缽為刺史。公元692年有黨項內附者20萬人,唐政府設朝、吳、浮等十州安置,其地在靈夏之間,即今寧夏、陝西橫山一帶。
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韃靼滿束兒灰,阿爾剌台率眾降明,安置在寧夏、甘肅莊浪、武威等地,並賜給漢姓,分別授以官職。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韃靼丞相等人率眾三萬多至寧夏降明,其部眾散部於今寧夏固原及甘肅平涼等地,號為“土達”。
遊牧民族遷徙的另一種形式是利用中原王朝國勢衰落或內亂不斷之時,紛紛遷入寧夏及附近地區,或建立割據政權。這種類型的移民主要發生於魏晉南北朝、唐代末期、西夏、元四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有烏桓、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遷入陝甘寧地區,其中又以鮮卑族內遷最為典型。唐代天寶年以後,由於安史之亂的影響,唐王朝國力大衰,與之對抗的吐蕃趁機東進北上,整個甘肅皆為吐蕃控製。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吐蕃會盟劃定邊界,使今甘肅大部、寧夏南部為吐蕃所有。隨後大批吐蕃人入遷。西夏時期,寧夏及相鄰地區為西夏統治範圍,大批黨項人口陸續遷入此地。據《宋史·夏國傳》記載,西夏在賀蘭山駐兵5萬、靈州5萬、興慶府5萬人,以上總計僅寧夏北部就有黨項人口15萬。元代,自蒙古滅西夏後,將西夏故地封給元世祖忽必烈次子忙哥剌——安西王立開城路,其子阿難達繼承王位時,有蒙古軍隊15萬人。後來阿難達和他的軍隊皈依了伊斯蘭教,使陝甘寧的伊斯蘭教興盛一時。
曆代王朝對少數民族的安置都特別強調移民遷入地的選擇,如西漢政府對迫於軍事壓力而內遷的匈奴人,首先,允許他們遷入政府統治穩定的亦農亦牧地區,這些地區都是漢政府重點設防的戰略要地,並駐有精銳部隊監督。其次,選派得力官吏,對內遷部落進行管理。同時,由中央政府對移民遷入地實行統一規劃,設立“屬國”或都督府之類的獨立管轄機構,命內遷部屬上層人物為官,集中居住。中央政府還給予內遷各部落以優厚的經濟待遇,並讓他們擔負邊防警備任務。
另外,當中原王朝內亂不止,由於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控製,征服性的少數民族也遷居於此。這種移民並無計劃性,但作為征服者,這些移民不僅居住的時間長,而且在血緣、文化方麵與漢族慢慢地結合在一起。隨著社會穩定,他們的經濟生活也由原來單純遊牧逐漸轉變為農牧並舉或純粹農耕生活。
(二)興修水利
對寧夏土地資源的利用,一方麵必須補充足夠的勞動力,另一方麵還必須有充足的水源加以保證。曆代中原王朝都十分重視水利設施的建設,依靠屯墾力量進行修渠、築堰、排水等水利建設工程以改善生產條件曆代都有。
西漢時期寧夏的農業開發,是圍繞興修水利、墾殖農田進行的。後世有名可查的光祿渠,七級渠、漢渠、尚水渠、禦史渠、高渠等古渠,其原始渠道均為漢代所建。在漢武帝元朔、元狩年間(公元前127—121年),大舉發兵北征,攻河南地,匈奴遠遁。元狩四、五年(公元前119—118年)兩地向北地等郡大規模移民,寧夏平原創辟了大規模的引黃灌溉渠。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加大量田卒,農業勞動力更為充足。寧夏平原由原先遊牧經濟,轉變為以灌溉農業為中心並與草原牧業相結合的農牧經濟,生產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