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1236”工程條件分析(2 / 2)

二、不利因素分析

(一)遷出區移民素質低

移民群體是寧南山區農民,由於曆史、自然因素,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以1995年為例,南部山區農民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人口1%,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26%,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5%。文化素質低下,直接造成勞動力素質低下,科技普及率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差,對新的生產方式接受程度低。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起決定作用的最活躍、彈性最大的因素。一個地區勞動者素質的低下無疑會成為該地區發展的極大障礙。地區移民封閉,以自然經濟為主的貧困地區移民對於灌區在新地上搞開發,必然要接受種種考驗,對有文化層次且有較豐富的先進耕作方式的群體而言,可能會很快適應。對於南部山區移民而言,則有很大的難度。

(二)遷出區移民貧困麵廣,自我發展能力極低

移民的對象是南部山區的貧困人口,其貧困原因或家庭撫養人數多、健康狀況差,或支付程度差,家庭的生活、生產資料極少,更無資本積累,因而到了新灌區後,幾乎是“白手起家”,自我發展能力較差,為政府增添了財政困難。

(三)遷入區周圍依托的經濟優勢不強

扶貧揚黃灌區的土地資源利用呈零狀態,農民自身素質及其他人文因素,如民族習慣、風俗差異又給移民開發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協調不好會帶來社會、經濟的負麵影響。

三、移民工程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風險

(一)軟件的製約與配合難度大

移民工程為整個扶貧揚黃工程的難點和重點,它本身需以水利、電力、通訊、農業等工程為基礎和條件,但更多的需要軟件的製約和配合,即移民工程的成功與否與社會因素有關,如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及遷移後的綜合管理水平與開發水平,以及移民本身不穩定因素的解決程度等。移民工程管理的行業不同,目的又要求高效、經濟,且各項工程相應配套,難度較大。

(二)環境的負麵影響

1.對遷入區影響

遷入區大量移民遷入後,初期的煤炭不能及時供給,又無其他可替代能源,可能使灌區周邊的植被遭受破壞。同時,由於大麵積開荒墾殖,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得部分鼠類與移民混居,有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影響。

2.對遷出區影響

移民遷出後,由於勞動力大量流失,若不采取措施,部分耕地撂荒,也可能發生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惡化。

(三)水資源過度利用而造成的水源短缺

近年來由於幹旱,黃河水資源不斷減少,特別是1995年的上半年,波濤洶湧的黃河竟然出現長時間、長距離的斷流。隨著工農業的發展,流域內所需的水量將迅速增加,供需矛盾、上下遊爭水矛盾日益尖銳。我區雖地處黃河上遊,享有“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優勢,但是國家分配給我區的水量有限,因此應提倡搞節水灌溉。首先,利國利民。扶貧揚黃灌溉其實是用電換水,單位水成本高,對新遷入的移民是一種負擔,同時需國家額外補貼,會增加國家財政負擔。其次,防止由於大水灌溉而造成新的土壤鹽堿化和水土流失。

(四)人口問題仍是主要問題

貧困地區除了自然生態環境惡劣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擺脫不了“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國家每年的扶貧補助被新生人口吞噬,而山區的計劃生育工作由於政策、觀念、執行等種種原因幾乎停滯不前,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尖銳。

移民工程實施後,若不采取人口新政策,一方麵使遷出區人口控製不到一定水平,另一方麵使移民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不到一個較低的程度,那麼將不可避免地使移民工程的脫貧目標難以實現,扶貧資金將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