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1236”工程特點及其移民規劃(1 / 2)

一、“1236”工程的宗旨及重點

(一)宗旨

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建設的宗旨是,利用黃河水資源和黃河兩岸宜墾荒地,在較短的時間裏發展揚黃灌區,安置寧南山區的貧困人口,把項目區建成結構合理、穩定、高產、高效的農業綜合生產基地,使移民盡快脫貧,早日進入小康。到20世紀末,基本控製生態破壞現象的發展,初步形成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為南部山區21世紀實行全麵的環境建設,實現人口、資源、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奠定穩固基礎;使項目區和回族聚居的南部山區的經濟、文化、衛生、商貿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二)難點與重點

扶貧揚黃灌溉中的難點和重點是移民工程。移民工程的成敗直接關係到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目標能否實現,直接關係到寧南山區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的完成。因而深入研究揚黃灌溉工程中的移民問題,有利於揚黃灌溉工程的順利實現。

二、“1236”工程的特點

“1236”工程是“三西”移民開發的繼續,其與“三西”時期的移民開發相比,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一)仍是區內以扶貧為主的大規模異地移民開發

“三西”建設時期的以扶貧為主的異地移民開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1236”工程進行移民開發提供了典範。“1236”工程移民開發活動仍具有極強的雙重性,即既有經濟性,又有社會性,隻有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此項活動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其仍是在區內進行,以扶貧為主,繼續堅持遷移南部貧困山區眾多的勞動力來開發川區豐富的土地資源,隻是其開發規模比前者更大,開發範圍更廣。

(二)仍是以水利為中心的移民開發

“水”從古至今,是寧夏發展川區綠洲農業的核心。“三西”建設時期所進行的異地移民開發,是以“水”為前提的。但此時解決水的問題更為艱巨,因而“1236”工程從一開始,便將“水利”建設作為其重中之重。從1998年正式開工,便於同年建成了能夠灌溉27萬畝土地的水利設施,並於同年10月開始冬灌,從而確保了整個移民開發工程的順利進行。

(三)快速推進

為了使寧夏扶貧揚灌溉工程盡快立項上馬,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工程指揮部按照“扶貧工程,特事特辦”,“超常規、高效率、高質量”的指導思想,快速推進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設。

1.工程立項上馬的速度前所未有。工程從1994年9月正式提出到項目建議書、可研報告得到批準,申報初步設計和開工報告批準,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

2.工程建設的速度前所未有。1997年完成紅寺堡灌區“四通五準備”工程,1998年建成三座泵站、三條幹渠道。實現當年開工、當年上水。

(四)邊建設邊發揮效益

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邊建設,邊發揮效益”的原則,工程建設指揮部在集中精力開發紅寺堡灌區的同時,於1996年10月開工建設條件好、投資少、見效快、意義重大的固海擴灌八營萬畝灌區,工程已於1997年底建成並發揮效益。灌區共開發土地9690畝,就地旱改水脫貧3596人,安置鄉村移民1360人。

紅寺堡灌區1998年開工,當年建成泵站3座、幹渠3條、農業移民開發試驗村8個,泵站3台機組開始運轉,開發土地20000畝,安置移民7000多人。並實現冬灌。

(五)引入市場競爭機製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推行以項目法人責任製、招投標製和建設監理製為核心的建設管理製度,新機製給工程建設注入了活力,產生的直接效果是:

1.投資降低。紅寺堡1、2、3泵站,紅寺堡1、2、3幹渠等工程項目,通過招標比概算節約資金18%。

2.質量提高。推行建設監理製和依靠施工單位、監理、指揮部和質檢站四級質量監督管理體係的嚴密管理,使泵站、渠道等工程的質量跨上了新台階。

3.工程提前。紅寺堡二、三級泵站建設按常規需要一年半時間,通過“三製”的推行,泵站從開工到試水僅用了六個月時間,額定工期需要20個月的220千伏無人值班恩和變電站,7個月就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