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移民開發理論簡述(1 / 2)

曆史回顧與借鑒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看出,移民開發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人類社會發展是在不斷的移民開發之中進行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沒有移民開發,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是極其緩慢的。隨著人文科學的發展,人口遷移活動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並逐步成為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經過學者的共同研究,初步形成了眾多的人口遷移理論。但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重要推動器的移民開發,尚未被作為重要的課題來加以研究,起步也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因而其理論極為貧乏。人們在研究移民開發問題時,往往是借鑒人口遷徙理論的精髓,在此基礎上對移民開發現象進行研究。

為了深入地研究寧夏的移民開發,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本課題將繼續沿用前人的研究方法,運用人口遷移方麵的經典理論,對寧夏的移民開發作進一步的探討,從理論上來解釋寧夏的移民開發,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活動中成功與失敗之處,從而探尋出有利於今後大規模移民開發的理論基礎。

一、當代人口遷移理論介紹

(一)引力模型定律

該定律首先由雷文斯坦於19世紀80年代應用到人口遷移研究之中。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相似,遷移定律認為:1.大多數遷移為短距離遷移,其遷移流指向工商業中心;2.遷移量與遷入地和遷出地人口成正比例關係,而與兩地的距離成反比;3.遷入地的引力和遷出地的斥力相輔相成;4.每一遷移流必須伴隨著另一逆遷移流;5.長距離遷移通常是遷向引力巨大的大工商業中心。

此後,許多學者在此基礎上對該理論進行了修改,如茲法夫、伊沙德等,但其模型實質仍基本相同。

(二)介入機會理論

斯托弗用“介入機會”來闡述遷移行為。介入機會指遷入地對潛在者的吸引力機會,如遷入地就業機會對遷移者的引力機會等。

根據此模型,可以求得兩地主遷移與逆遷移的遷移數量。盡管此模型是引力模型的改頭換麵,但該模型的理論基礎要較引力模型更堅實。

(三)勞瑞模型

勞瑞在1966年研究大都市人口遷移過程中發現了介入機會理論,他明確用勞動力數量、工資和失業率3個變量來表示某地的介入機會。

(四)推拉理論

該理論廣泛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它能夠較好地解釋個人遷移的決策過程。該理論認為,遷移行為是遷出地和遷入地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遷入地和遷出地的推力和拉力是遷移者對兩地滿足其既定目標的一種判斷,這種判斷不明確,則遷移不會發生。

該理論從某種意義上較深刻地闡述了遷移的機製。

(五)遷移因素理論

該理論於1966年提出。它認為,潛在遷移者判斷和決定遷移行為取決於四方麵因素:1.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2.與遷入地有關的因素;3.障礙因素;4.個人因素。前兩大因素包括各種推力和拉力因素,第三個因素包括距離、交通設施以及政治和法律條文等;第四個因素則決定了不同外在因素對潛在遷移者的影響程度,因為個人對遷移的敏感性、情感和傾向以及對遷入地和遷出地之間的遷移因素差異愈大,遷移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大。

(六)成本效益理論

舒爾茨首先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研究人口遷移行為。在假定遷移是一種能夠帶來收益的人力投資後,舒爾茨指出,隻有收益大於成本時遷移行為才能發生。在這裏,遷移成本可以包括遷移本身費用、失業損失費用、體力和腦力支出、與親人離別後的感情損失等。收益則包括遷移後的收入增加、家庭關係改善、心理滿足感和各項可能得到的利益。

也就是說,遷移決策的前提條件是遷移所獲得的貨幣收益大於遷移的貨幣成本。由於考慮了未來利率,所以這裏的收益和成本都是現值可比的。

20世紀60年代末,該理論被廣泛應用並被許多人加以補充和完善。新觀點主要集中在兩方麵:

1.遷移者對收益和成本的預期結果決定了遷移與否的抉擇,而預期結果主要是從期望收入改善、期望環境改善和期望從政府中獲得利益這三個方麵體現出來。

2.任何投資都包含了風險

因此,即使收益大於成本,遷移也未必發生。隻有當潛在遷移者樂意承擔此種風險時,遷移行為才會真正實現。這就是說,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隻是實現遷移的必要條件,不構成實現遷移的充分條件。這一點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青年人易於遷移的實際現象,因為青年人一則預期收益大於預期成本的差值高,二則少顧慮,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