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之於前幾種理論來說,成本收益理論更深刻。但由於許多預期比較項目難以量化,例如環境改善等,因此依據該理論建立的模型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七)生命周期理論
羅西在解釋鄉村到城市的遷移現象時,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論,認為“遷移是生命周期變化和其他地位變化或身份變化的結果”。同生死過程一樣,遷移也是人的生命要素之一,是不可避免的人生階段。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遷移常發生於人生命周期的某一階段,如剛進入勞動力階段,結婚、生育、離婚、退休等階段。據此,遷移過程同人口現象一樣,也可用一群人的生命周期來描述和預測。
該理論能夠較好地擬合所觀察到的人口遷移現象,但不能很好地揭示遷移的因果關係和內在機製。
(八)曆史發展理論
1971年,紮林斯基從更宏觀的角度研究了人口遷移過程。他指出,個人遷移在時空上的不斷擴展已經使遷移成為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他從曆史的發展過程闡述和分析了遷移與經濟發展水平、與現代化水平以及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相互關係,闡明了人口遷移在不同社會曆史發展階段的鮮明特征。他又論證了人口遷移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強調要研究人口遷移與人口轉變之間的各種關係。
該理論研究角度廣泛,抽象度高,開辟了遷移研究方向。
(九)係統研究理論
阿育·瑪博流傑在研究非洲鄉村一城市遷移時提出了遷移的係統研究理論。該理論認為,遷移係統由三大要素組成:1.存在潛在移民,這些移民受環境影響被鼓勵離開村莊。2.存在鄉村和城市兩種控製子係統,二者共同影響了遷移流量。在鄉村子係統,家庭或當地社會既可以對流動起限製作用,也可以對流動起鼓勵作用;在城市子係統,通過職業和居住機會,城市控製係統決定了移民和新環境的協調程度。3.存在各種各樣調整機製,一旦遷移發生。則調整便會立刻在遷移流的起訖兩端產生作用。在鄉村起點,人口遷出可能導致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加而同時減少潛在遷移人口數量;在城市起點人口遷入卻會使移民加入到靠薪水過活的勞動者行列,在城市中形成一個新的社會群體。
遷移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產生,但任何一種渠道都會考慮諸如費用、距離和方向等問題。
在係統研究中,還要考慮信息流。遷入到城市的村民會將他們在城市生活和有關城市生活的各種信息反饋到原居住地,從而影響該地以後的人口遷移,通過與原家庭的聯係,這種信息會源源不斷地反饋到村民當中,從而使村民對城市的認識不斷發生變化,人口遷移流常會據此產生波動。
通過對上述現代人口遷移理論的簡述,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些理論基本上以個體遷移行為為主,而我們所要側重研究的移民開發行為則是以群體行為為主,特別是政府在移民開發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特點有別於前,而這也正是我們課題所要研究的重點之一。
二、借鑒
國外移民開發理論對我區的移民開發活動的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不同的理論在移民開發活動的不同時期起了不同的作用。有的已經發揮了作用,有的正在發揮作用,有的還未發揮作用。
我區的理論工作者在研究具體的移民開發活動時,較多的是利用“推拉理論”。這在移民開發活動的理論準備與啟動及初期發展時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寧夏扶貧移民開發活動是在遷出地——寧南山區推力(惡劣的自然環境、巨大的人口壓力……)與遷入地——開發社區的吸引力(良好的自然環境,巨大的開發潛力……)相結合的產物。從更高的角度講,寧夏的移民開發活動是在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進行的。
隨著移民開發活動的進行,繼續用“推拉理論”已很難解釋移民開發日益高漲的移民熱情,移民開發已由被動的“要我搬遷”變為“我要搬遷”。“引力模型定律”和“介入機會理論”則可以給予明確的解釋。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大多數移民開發社區充滿了活力,尤其是貧困人口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開始邁向富裕。開發區的成功極大地吸引著山區民眾對開發區的向往,為進一步的大規模移民開發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有力地推動移民開發活動向縱深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用“係統研究理論”和“遷移因素理論”來全麵考察移民開發的全過程,由此來建立合理的調節機製,運用“成本效益理論”使移民開發活動最優化,使其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