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寧夏移民開發方向的確定(1 / 2)

寧夏移民開發方向及最佳模式探討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中西部差距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寧夏今後的移民開發方向是什麼呢?是農業,還是工業?在確定了大的方向之後,又該如何使這一方向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呢?這些問題都有待於從理論上加以認識。

在確定寧夏移民開發方向之前,必須正確認識“移民開發”這一概念。所謂“開發”,就是用墾殖、開采等方法來充分利用荒地或天然資源。所謂“移民”,則是指由政府或民間團體大批地、有組織地將一地人口遷往某一地區永久定居的人,即人口遷移。由此,“移民開發”就是指由政府有組織地遷移人口到資源豐富的地區,用墾殖、開采等方法使荒地或天然資源得以充分地利用,為社會提供財富。

通過對移民開發定義的分析可以看出,要進行移民開發,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有可開墾的資源;二是必須有可遷移的勞動力;三是必須有相應的開發環境。我們對寧夏今後移民開發的方向就是基於這三個方麵出發的。

一、寧夏工業移民開發前景不大

按照傳統的寧夏工業移民開發的定義,是指由沿海或發達的內陸省份,將企業部分遷建或整體遷建到資源豐富地區,對當地資源進行充分開發利用的移民行為。之所以會得出寧夏工業移民開發的前景不大,理由如下:

(一)工業資源極為貧乏

一般說來,移民開發工業必須建立在可開發資源的基礎之上,尤以金屬資源為主。盡管寧夏有著豐富的資源,但以土地資源和非金屬資源為主,金屬資源極為貧乏。據勘測,寧夏的金屬礦藏隻有鐵、銅、鎂等幾種,且貯量極小。鐵礦的探明貯藏量為105.8萬噸,銅礦隻有397噸。如此小的金屬貯藏量不適宜於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開發,更不適宜於大規模的移民開發。盡管寧夏蘊藏著大量的煤炭資源,煤質極佳,但由於受全國煤炭市場飽和、管理體製不暢、產品深加工不強等因素的影響,寧夏整個煤炭行業不景氣。即使是在大力開發靈新煤礦的前提下,也隻是我區煤炭行業戰略性大轉移,並不存在大規模的移民開發。

(二)工業企業效益較差

寧夏的工業生產體係基本上是在“三線”建設時期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在新中國發展的曆史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鞏固了邊防,促進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企業特有的自然屬性——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寧夏工業企業存在的各種弊端也紛紛暴露出來,原材料短缺,區內市場狹小,技術設備落後,人才短缺,自主開發新產品、新技術能力較弱,產品價高質差,缺乏競爭力,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現有實力的充分發揮,經濟效益低下,部分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這已經成為影響自治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大難題。

(三)地方工業實力增強

寧夏的地方工業在建立和完善寧夏工業生產體係的過程之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又加快了地方工業發展的步伐,現已探明的各種資源都基本得到了開發,形成了各地、市、縣的支柱產業。盡管地方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重複建設、規模過小、效益低下、資源浪費等現象,但由於資源儲量相對較少,甚至不能保證地方工業的生產需要,因而不宜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大規模的工業移民開發則更談不上。

(四)社會經濟發展滯後

工業移民開發一般是指由資源貧乏地區向資源豐富區域轉移,或由社會經濟發展滯後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很顯然,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的不斷深入,東西部差距日益擴大,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後性日益明顯。工業移民開發的逆向性不僅違背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業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且寧夏工業移民開發建立起來的工業企業效益低下的實踐已經證明此路行不通,因而在寧夏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移民開發亦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