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勞動力資源豐富
移民開發還有一個發展趨勢,即勞動力資源由豐富地區向貧乏地區轉移。經過近30年的移民開發和50年的人口自然增長,寧夏已經由解放初期的勞動力資源缺乏變為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後性則使得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勞動力資源都極為豐富,如何充分利用好本區的勞動力資源已成為自治區發展進程的一個重大問題,因而更不可能通過省際之間的移民開發來發展寧夏的地方社會經濟。
通過對寧夏工業移民開發各種前提的分析可以看出,由於寧夏資源貧乏、勞動力資源豐富、社會發展滯後,基本上與工業移民開發的必備前提相反,因而,寧夏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移民開發可能性不大。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畢竟寧夏仍有大量的非金屬資源——煤、石膏以及豐富的電力資源等。
二、寧夏農業移民開發前景廣闊
寧夏自古以來就以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聞名於天下,“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美稱廣為傳頌。縱古觀今,寧夏的農業生產還有著很大的潛力。
(一)農業生產條件較好
寧夏地處北緯35°14'30″~39°23'之間,光熱條件好,積溫有效性高,晝夜溫差大,有利於有機物質的積累。年平均氣溫8.1℃~9.2℃,年積溫3144.8℃~3387℃。太陽年輻射總量146千卡/平方厘米~14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018.9小時~3070.9小時。雨熱同季,盡管雨量少、變量大,但優越的黃河水利資源彌補了這一嚴重不足,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自流灌溉農業。
(二)土地資源豐富
寧夏國土麵積為51800平方公裏,合7770萬畝,其中可耕地麵積為2638.23萬畝,已耕地麵積為1994.37萬畝,1995年底,實有耕地麵積1210.77萬畝。每一農業人口平均占有耕地3.3畝,每一農村勞動力平均占有耕地7.2畝,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在可開墾的耕地麵積中尚有645.8萬畝未進行開發利用,就是在已開墾的土地麵積中還有783.6萬畝土地還未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可見,寧夏的土地資源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三)勞動力資源豐富
寧夏可以分為寧南山區和引黃灌區、銀北地區兩大塊。寧南山區八縣的人均耕地占有量都高於全區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是全區平均水平的2~3倍。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土地產出率極低,現有的耕地嚴重超載。
西海固地區的土地已經嚴重超載,從底線考慮,至少超載25萬人,從高線出發,則超載人數高達100萬人。這些都是勞動力的重要來源。
同時,引黃灌區和銀北地區人均耕地麵積均低於全區平均水平,有的人均占有耕地隻有0.1畝,就是在農業較為發達的衛寧平原上也隻有1.1畝。如果按照標準勞動力承擔農田量,則也存在著較多的富餘勞動力。
由此可見,無論是山區,還是川區都存在著大量的剩餘農村勞動力,這為大規模的進行農業移民開發奠定了基礎。
(四)農業移民開發效果良好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為中心的農業移民開發活動頻繁開展。寧夏境內進行的農業移民開發,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就形成了以國營農場為主的農墾經濟,近幾年在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已經成為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以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和幫助寧南山區脫貧致富的農業移民開發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截至1995年底,共開發土地麵積50.71萬畝,產糧477591噸,已使17萬人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因而,寧夏的農業移民開發已經成為全區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選擇,“1236”工程的上馬足以說明了寧夏農業移民開發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