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就地進行的農業生產,還是通過移民來開發未開墾的土地資源,其具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因而,土地自身所具有的特點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同時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模式的特點。
一、土地的特點與農業生產的特點
(一)土地的特點
土地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和自然基礎,它是由土壤、地貌、岩石、氣候、水文、植被等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在農業生產中,土地資源是指在農、林、牧、副、漁生產上已經開發利用的和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數量和質量的總稱,諸如耕地、荒地資源、林地資源、草場資源、沼澤資源、水麵資源、灘塗資源等。
土地作為農業的基本生產資料,除了有與其他生產資料共同的特點外,還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
1.麵積有限
土地是自然曆史過程的產物,不是勞動的產物,人們可以改良已有的土地,但不能創造出新的麵積。
2.不易磨損
在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隻能越用越好,越用肥力越強,其他生產資料則會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磨損、陳舊,直至報廢。
3.位置固定
土地是不能移動的,這是大自然給予它的最大的限製,因而土地總是和特定的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地勢、地形、土壤、氣候等,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社會製度、勞動力數量、市場距離等相聯係的。
(二)農業生產的特點及發展趨勢
1.特點
農業生產是以土地這一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產資料為主要對象的,因而土地所具有的有限性、耐磨性及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生產的特點。
(1)空間上的分散性。農業生產由於土地資源地域廣泛,地形複雜,不易於進行工廠化的生產,各個部門的分工協作不可能達到工業生產那樣集中的規模,在專業化上不可能達到工業那樣單一化的程度。
(2)時間上的不一致性。農業生產是由動植物本身生長和發育的自然條件所決定的,因而其生產時間與人們的勞動時間有很大的差別,致使農業生產具有極強的季節性。必須最大限度地協調人們勞動時間與農業生產時間的不一致性,使農業勞動力資源得以充分發揮。
(3)效益上的不穩定性。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它的生產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氣候的好壞、自然災害的大小、科技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農業生產效益的好壞要受以土地為主要對象所出產的產品質量的高低、市場供求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盡管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和發展,但人們對自然的作用還不能完全替代。
2.趨勢
農業生產有著自身固有的特點外,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不同的階段又表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現階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1)節約用地。土地是人類農業生產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產資料,由於其具有極強的有限性,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必須杜絕一切浪費土地資源的現象,保護土地,以確保人類社會對基本生活資料及生產資料的需求。
(2)因地製宜。由於土地位置不能移動,應當根據土地所處地理位置的氣候、地形、水利、土壤等條件來安排農業生產,因地製宜地合理利用土地。
(3)生態農業。土地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人們必須把保護土地資源與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資源結合起來。要保持土地利用的長久性,使土地肥力不斷提高,必須注意生態平衡,走生態農業之路。
(4)產業化經營。盡管農業生產不可能進行工業化生產,但其可以發揮規模效益效應,走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之路,使農業生產朝著高產、高效、優質農業發展。
二、農業生產管理模式
現階段,我國以土地為主要生產對象的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基本上可以歸類為三種,一是全民所有製性質的國營農場;二是以集體所有製性質的農村合作經濟;三是個體私有經濟成分的私營農場。
(一)國營農場
國營農場是我國全民所有製形式的農業企業,它始終是以企業的管理形態從事農業生產的。一般規模較大,機械化程度較高,技術力量比較強,經營管理和技術水平較高。它能夠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比較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勞動力,有較高的生產率和商品率。其在建國初期乃至計劃經濟體製下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它不但使大量的荒蕪土地得到了開發和利用,為國家和地方提供了大量的農副產品,有效地保證了軍隊供給,帶動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其以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和現代化的作業方式為我國的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典型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