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營農場在計劃經濟體製後期發展緩慢,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其活力逐漸地發揮出來。國營農場適應市場經濟大潮,大膽創新,充分發揮已有的規模效益和現代化優勢,走出了一條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道路,其地位與作用在新的形勢下又有了新的內涵,並得到了加強和鞏固。
由於國營農場土地規模始終未發生變化,農場人口及勞動力卻在不斷增加,且設備已經老化,技術力量已顯落後,其應有的地位與作用的發揮受到了嚴重的製約。移民開發是以土地為主的開發活動,這為國營農場在新的條件下發揮其作用又開辟了新的天地。若注重他們在移民開發活動中已存在的巨大潛力,寧夏的移民開發活動將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使待開發的國土資源迅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合作經濟
我國農村的合作經濟是在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之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其發展曆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計劃經濟體製時期和市場經濟體製時期。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農村的合作經濟實際上就是集體經濟,基本生產資料土地、大型生產設備屬於社員集體所有,集體內實行按勞分配。集體經濟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有效地抵禦了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危害,有力地確保了農業的社會主義方向,為農村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但由於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按勞分配,特別在計劃經濟體製後期,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生活極端困難,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普遍推廣了聯產承包責任製,實行雙層經營體製,糧食產量及農副產品猛增,使長期壓抑人們的生產動力及對土地的熱情迸發出來,糧食連年豐收。但由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過去集體積累下來的現代化農業的基礎遭到了極大地破壞,致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富餘勞動力,賣糧難、賣農副產品難在全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現,甚至出現了增產不增收,農村收入水平實際下降的嚴峻局麵。如何使農村已經普遍存在的問題得以解決,已成為政府部門及理論工作者必須盡快解決的重大問題。
(三)私營農場
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部分農民開始走上離土離鄉向城鎮發展之路,在許多地方土地開始向種田能手或從事農業生產的專業戶集中。它是一種租賃關係,即私營農場主租用集體或轉包農民的土地,實行規模化經營,以承包款等方式來完成土地應繳納的各種稅收。這一方麵有利於私營農場主按照投入產出來衡量農業效益,使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逐漸向企業化經營方向發展;另一方麵又可以使大量的富餘勞動力發揮自身或家庭的優勢向其他行業轉移,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也可以有力地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當然,由於我國的私營農場剛剛起步,其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畢竟其為我國農村經濟中的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與方向。
通過對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集約化經營已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在移民開發活動中,應當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使移民開發區一開始就做到高起點、高目標。隻有這樣,才能使移民開發工作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才能使其朝著現代化農業方向發展,從而成為廣大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典範。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必須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並舉,隻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適合於人類社會發展的移民開發之路,土地總歸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