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術,不是那個年代就有的詞彙。你可以想象當時六人的心理,如果那人的確有讀心術,人們心裏該是何等恐懼。可當時他們確實不知世上還有這種東西,大字不識幾個的文盲,哪有那麼多見識。
“小的們,留爾等不死也不要高興太早,爾等從今往後可要隱姓埋名,兒孫子伺,世世代代將這秘密傳承下去,必須知曉卻又不能對外人提及,否則殺身之禍難料。為何不用問,爾等可否答應?”。
沒有任何人回答,可那人如同得到滿意答案一般,微笑說不錯。
六人一頭霧水,這人的要求隱姓埋名很容易做到。軍閥混戰的年代,很多士兵早已對家沒什麼概念了,很多影視中士兵都有家中還有老娘的台詞,那能餓死人的年代幾人能為一口飽飯參軍打仗,殺鬼子還要等37年之後,家中還有老娘的人怎能舍得離開,無論如何都會留在鄉間照顧娘親,除非家中還有親人或者不是餓死人的地方。他們早己沒有了親人,離開軍營好辦,隱姓埋名更容易。
唯獨兒孫子伺傳承這個秘密,還不能對外人提及,超級難辦。
這裏說的難辦,是指這些沒文化的不知道該如何具體實施。把秘密講給兒孫可以,但要讓兒孫守口如瓶,那可不是說說那麼簡單。不親身經曆當時的慘烈,怎能知道後生晚輩能不能當真,你說得精彩,後生晚輩當成神化故事出去炫耀,那還不如不說。
又不是訓練特務。
幾人腦袋裏渾渾噩噩,被這非人的東西牽著思緒。不管心裏有多少疑問,耳朵卻不敢少聽半個字。
活下去才是唯一目的。
那人也不浪費時間,六人乖乖聽天由命,他便直入主題。
“事情經過要從先帝在位第十四年說起。”
急忙對小來解釋一下,這人所說的先帝是指乾隆老佛爺,而且先帝二字在他語氣中帶有無比崇敬的意味,和前麵大清皇帝陵寢一樣。一個帶人挖了乾隆老佛爺陵寢的怪物,居然對老佛爺如此崇敬,聽我說下去,這不是什麼謎。
我用自己的講述方法來說,不用那怪物的話,你們也更容易聽明白,用他的話有些東西就要另外細說,麻煩。況且你倆的智商,我沒底。咱就直接用局外人的角度來捋,還有意思點。
翰林院。
這個本該是求知若渴,渴望達到人生巔峰的人向往的地方,那裏不是進去就能實現夢想,而是從那出去才有可能。明朝的國子監,人人祟信心學,那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並不是在那裏就平步青雲,競爭最慘烈的地方就是那,從那書堆滿屋人精成團的地方走出去,進入廟堂掌印一方才有實現理想的可能。那不是陪太子讀書,成績再好也沒用。
他說的是從乾隆十四年,那是他的故事開始的時間,實際要更早。
再往前追述一點,乾隆十一年,朝中大臣興起煉金之術,大有越演越烈的趨勢。皇帝再次下詔收繳,這一次收上來的東西讓人跌掉下巴。我這麼敘述,是想讓你倆知道,一件一件事情都不是平地而起,實際都有源頭。再次收繳,看似不像威嚴皇帝的做派,但卻是真的,過一會兒咱們再細說,這是皇帝自身特點的原因。為什麼說再次,因為之前有過一回。
雍正暴斃圓明園,在侍從太監,文武近臣手中留下很多丹石煉製,升仙求神之術的古籍。雍正本人也常常用丹藥賞賜功臣,在正史中有記載。
乾隆即位之初,孝聖憲皇太後下詔收繳那些邪門歪道的書,煉丹爐鼎也一並砸毀。捎帶一句,皇後統領後宮,想要對非後宮的官員下詔隻能經內府之後用皇帝名義,內府,是個避不開的地方。規律不多說,車傳位遺詔都是一分為二,正大光明匾和內府各一,史學家可以作證。經內府下詔,是皇後想名正言順徹底掃清邪物,大張旗鼓施威。為什麼不是乾隆本人旨意,這個不用質疑,新登大寶的皇帝,安撫群臣比從他們手裏收東西有益處,咱這腦袋體會不了那高度的境界。
然並卵。
皇太後想法很好,正能量滿滿,可在很多重臣近侍的手中,還有很多來路不明的東西私藏著。
遙想漢武大帝在宮內整治巫蠱娃娃,不也是每每相隔數年,就腥風血雨一次嗎!人,在這裏作怪,去不了根的,清庭也如此。
這類東東屢禁不止,還能屢屢要了曆朝曆代帝王小命,因為它神奇著呢!
清宮之內,又堆起如山的古藉。不知道這些人從哪弄到這些,翻遍名錄,各個時期都有。然而,乾隆就是乾隆,他發現這一堆怪力亂神異經八卦的東西,無論是丹藥草石,還是修身玄術都十分邪門,邪門到讓你不得不信。雖然第一次見,但有些東西還是略有耳聞,比如用一些‘不好說’的東西煉丹,你懂的,就是‘那個’。以往隻是捕風捉影的訛傳,在手中書籍上卻有詳細的丹方,那‘不好說’的東西如何來取,取多少取多大年齡女子的都十分詳盡。
再補充一下,收繳這麼多書籍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當然啦,辦差的也要圖個費力能討好不是,所以在呈皇上之前,先分門別類整理好。看到這些,皇上豈能不怒火中燒,遷怒於苦苦辦差的奴才是最最不要滴!
渾身發顫,正是氣頭上的皇帝陛下真想讓他們人頭落地。他心裏清楚得很,這些家夥不僅僅私藏,更是滿天下尋找,文臣武將,都是用盡精力去搗鼓這些東西。
沒有人比他更了解京師皇城。
我們的乾隆皇帝隱隱發覺,這些東西都指向一個人。
朱厚熜。
前明嘉靖皇帝。
萬聖帝君。
當然,還有那個沒在史冊上出現過的——藍神仙。
一把火燒了,再沒有下文多好,然而事情就是按照曲折的線路發展才正常。
在場的人裏,幾個侍讀,在翰林院裏芝麻綠豆一樣的小人物,用十分巧妙的詞藻,硬是把這些東西弄走了。大體意思是這些古藉雖屬至邪之物,但其中不乏隱世高人的智慧精華,倘若一把火燒掉,有可能連帶一些真學毀之一炬。事關道家真知實學的東西,還是保留為好,前明皇帝可謂個個推祟道家文化,由此可見觀宇內精髓必有過人之處。不如先保留下來,待一一查閱之後再定奪。
我們的乾隆皇帝是最容易動怒的生理期年紀,卻有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情緒控製力,深吸一口氣,平靜下來,當然這是我的猜想。交給幾個人處理,又擬旨將此事落在幾位大學士頭上,叫他們速速篩選。
進展很順利,不出數日翰林院回旨己按聖意處理妥當,將一些堪稱道教思想精華的部分整理成冊,重新注釋名錄送嶽麓書院存放。
到此也算告一段落,在當時的朝堂上,文武百官給那場收書鬧劇用‘丹書之變’來稱謂,這和後麵的‘天子修書’相對應,那期間人人自危,都提心吊膽。總算過去了,文武百官也速度回歸朝堂中的角色,殫精竭力。
然而,在那些飽讀詩書的大學士手中,計劃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的日子,翰林學子們紛紛走上下派的道路。他們雖在翰林院裏無足重輕,但一旦得天子賞識或前輩恩師提攜,下到地方不是封疆大吏一般的存在,就是辦大事兒的欽差。具體數字史冊上能查到,不可能準確,有些短期的欽差查不到,但可以肯定,這也是‘他們’的計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