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這裏!”
朱元璋順著熟悉的聲音看去,發現好大兒正在招手,他同樣蒙著臉,站在一輛馬車旁,周圍都是便衣侍衛!
而馬車裏,有一道熟悉的身影,她將簾子掀開一角,正往國子學的方向張望。
馬皇後!
老朱心頭一暖,向著那邊擠了過去,旁邊的百姓不樂意了,罵道,
“恁這是做甚!沒長眼不成?人擠人,擠個甚?把俺都快擠散架了!趕著去投胎麼?也不曉得避讓些,沒個規矩!”
老朱難得沒生氣,嘴裏說著抱歉,動作一點沒有減緩,瞬間人群中雞飛狗跳!
隊伍最前端,胡振華嘴角露出了一絲弧度,國子學雖然有人得到了消息,但人群來的太快,他們還沒來的及反應。
突然,胡振華朗聲吼道,
“喝!”
“喝!”
“喝!”
胡振華不管有沒有人跟隨,一邊‘喝’著,一邊跺腳,他的情緒很快感染了身後的百姓,有人開始模仿跟隨。
隨著時間的推移,‘喝’聲逐漸成勢。
彝倫堂,國子學祭酒吳顒在明亮的燭光下,翻閱著手裏的經卷,突然,書桌上茶盞裏的水泛起了一絲波紋,但又很快歸於平靜。
才過兩秒,波紋再起,幅度比剛才大了少許。
祭酒,是國子學的最高行政官,正四品管員。
“祭酒”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祭祀或宴饗禮儀。在大饗宴或祭祀時,會推選一位年高望重的長者舉酒祭神或酹酒於地,以表達對神靈或祖先的敬意,這位長者所進行的舉酒祭祀動作被稱為“祭酒”,後來“祭酒”逐漸成為對年高望重或地位尊貴者的尊稱,後來又演化為官職。
由於祭祀孔子等先賢是國子學的重要活動之一。國子監的最高長官需主持這些祭祀儀式,就如同在祭祀活動中主持祭酒儀式的尊者,所以被稱為“祭酒”。
彝倫堂,是吳顒的辦公之所。
“彝”有常規、常道之意,“倫”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秩序。“彝倫”即指天地人之常道、人倫道德規範等。
突然,吳顒生出一絲心悸,恰在此時,茶盞蓋滑落,在書桌上轉了一個圈後,掉到地上摔得粉碎!
“喝!”
吳顒推開窗門,呼喊聲清晰的傳入耳中,伴隨而來的,還有學生們的喧鬧。
吳顒隨手抄起桌子上的戒尺,大步流星的走了出去。
如有學生夜晚喧鬧,少不得一頓責罰。
吳顒越往外走,呼喊聲越是強烈,伴隨而來的,是地麵的震顫。他暗暗心驚,循著聲音的方向,向集賢門走去,那裏是國子學的大門。
吳顒意識到了不妥,他一邊走,一邊有條不紊的下達命令,要求夫子們和管理人員約束好學生,不要生亂。
集賢門外,胡振華心潮澎湃,自從百姓跟著呼喊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的狐假虎威之策成了!
國子學,再過兩年會改名叫國子監,嗬嗬,我倒要看看你們這些又臭又硬的老頑固能不能被震懾的住!
吳顒看著烏泱烏泱的人群,頭皮發麻!無論是大儒還是聖人,他首先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樂,就會害怕!
吳顒硬著頭皮上前,他雙腳並攏,身姿筆挺,雙手緩緩抬起,左手優雅地覆於右手之上,抱拳作揖,兩臂彎曲,將雙手舉至額頭前方,動作沉穩而流暢。緊接著,他微微俯身,腰部如被絲線牽引般,不疾不徐地彎下,上半身與地麵形成約九十度的夾角。稍作停頓後,他又直起身來,雙手慢慢放下,恢複至自然下垂狀態,自始至終,吳顒的目光都誠摯地落在胡振華身上 ,至少在禮節上,他盡顯大儒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