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以後,由於德國、美國和日本的崛起,英國開始沒落,這些國家之間持續了激烈的政治、經濟上的競爭,這被稱為帝國主義階段。但是,我們不能用列寧所規定的曆史的各種特征來定位“帝國主義”。雖然霸權國家正在走向沒落,但還不存在代替它們的國家。如果把它看作是抗爭持續的階段,那麼可以說,到美國確立起霸權的20世紀30年代以後,它就已經結束了。
這裏,我將提示在本書中的表格基礎上添加了“霸權國家”這一項的新表格。這張表格將顯示以下幾點。一般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同19世紀的大英帝國一樣確立起了壓倒性的霸權,但這是一個誤解。美國成為霸權國家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正如經濟上停止美元的金本位製一樣,70年代以後,由於德國和日本的崛起,美國已經開始沒落。90年代以後,美國在金融和物流領域依然處於統治地位,這就如同以往的荷蘭與英國那樣,是霸權國家沒落時都會出現的現象。
所以,美國的“自由主義”階段應該從被稱為“冷戰”時代的時期(1930—1990)來看。在這個時期,發達資本主義各國以前蘇聯陣營為共同的敵人相互合作,另外,在各自的國內采取了保護工人和社會福利的政策。國際上的前蘇聯陣營、國內的社會主義政黨,盡管外表上是其敵對的、革命的,但是,它們不僅沒有威脅到世界資本主義,反而作為一種補充發揮了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突出的是削減社會福利、削減對資本的稅收和管製的裏根主義、撒切爾主義……的政策。它被稱為新自由主義。不過,這與帝國主義並不矛盾。
漢娜·阿倫特
把19世紀80年代突顯出來的帝國主義特征之一,視為國家從民族的規範中獲得了解放。(《極權主義的起源》)也就是說,國家和資本即使犧牲民族的利益也要瘋狂地參與全球競爭,這個時期便是帝國主義。例如,作為19世紀末帝國主義特征的界定,我們可以指出“資本的輸出”。但是,這種“資本的輸出”意味著尋求海外廉價的勞動力而拋棄國內的勞動者。這與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是一樣的。資本和國家通過社會福利的削減,免除財政負擔,參與世界競爭。那種認為在國內產生階級差距也是不得已的觀點,不過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風靡一時的意識形態=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翻版而已。這樣看來,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狀態與自由主義相比,還是應該被視為帝國主義。
奈格裏與哈特在他們的《帝國》一書中主張,1991年海灣戰爭以後的美國早已不是帝國主義,宣稱這與民族國家的擴張之現代帝國主義不同,類似於古羅馬帝國那樣的“帝國”。事實上,海灣戰爭時期,得到聯合國支持才展開行動的美國,其做法與以往似乎有本質上的不同。另外,美國保衛的是世界資本主義和世界市場,而不是一個國家的利益,這樣的主張也仿佛有一定的根據。但是,美國希望得到聯合國的同意,與其說是一個新“帝國”的行為,還不如說那隻是因為美國已經沒有作為一個霸權國家而行動的財政能力了。
奈格裏與哈特的錯誤在於,他們認為20世紀90年代美蘇“冷戰”結構終結,世界處在一個“資本帝國”之下。實際上,複數的“世界=帝國”開始形成。美國與傳統的帝國主義不同,這一觀點的錯誤由2003年伊拉克戰爭得到了證實,美國無視聯合國而采取了單方行動。從這一時期起,越來越明顯的是歐洲作為對抗美國的“帝國”開始出現,進而,中國和印度也作為與其對抗的“帝國”逐漸崛起。
在今後一段時間裏,圍繞下一代霸權的競爭將會持續。從這個意義上講,20世紀90年代以後應該叫做“帝國主義”階段。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以後,把現在作為30年代的反複來看的觀點正在蔓延,這不過是無的放矢的庸俗之見。30年代是美國取代英國成為霸權國家的時期,而現在則是美國走向衰退的時候。並且,雖說30年代經濟狀況非常差,但是,以耐用消費品為代表,這一時期依靠大量生產和消費的繁榮是有所期待的。而以信息產業為主的今天和以重工業為主的80年代一樣,很難擺脫普通利潤降低=慢性經濟不景氣的困境。
以上是我的基本預測。當然,這不是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件的預見。但是,國家和資本所具有的反複結構毋庸置疑。如果不予以關注的話,那才會重蹈曆史覆轍呢。眼下,我所能看到的僅僅是指出這一點。
柄穀行人
2009年1月27日於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