柄穀行人(KojinKaratani),1941年生於日本兵庫縣尼崎市。早年就讀於東京大學經濟學本科和英文科碩士課程。畢業後曾任教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法政大學和近畿大學,並長期擔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係和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客座教授。2006年榮休。是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著名理論批評家,至今已出版著述30餘種。
作為日本後現代思想的主要倡導者和左翼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柄穀行人40餘年來的文藝批評和理論實踐,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後現代思想”發源於68革命,經過上世紀70、80年代的迅猛發展而於90年代逐步轉向新的“知識左翼”批判的演進過程。特別是他倚重馬克思的批判性思想又借用解構主義的思考理路和分析工具,從反思“現代性”的立場出發,對後現代思想的核心問題如“差異化”、“他者”與“外部”等觀念以及整個20世紀人文科學領域中的“形式化”傾向所作出的獨特思考,大大地豐富了日本後現代批評的內涵。另一方麵,他始終尊重和堅信馬克思思想對於資本主義製度的批判價值和方法論意義,一貫致力於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解讀馬克思的文本,從中獲取不盡的思想資源。而他從1970年代側重以解構主義方法顛覆各種體係化意識形態化的馬克思主義,並重塑文本分析大師的馬克思形象,到1990年代借助康德“整合性理念”和以他者為目的之倫理學而重返社會批判的馬克思,並力圖重建“共產主義”的道德形而上學理念,其發展變化本身既反映了他本人作為日本後現代主義批評家的獨特思考路徑,又體現出其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著的共通性。2000年前後,柄穀行人積極倡導並正式組織起“新聯合主義運動”(NewAssociationistMovement,一種抵抗資本與國家並追求“可能的共產主義”的市民運動),通過重新闡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價值形態理論,提出從消費領域而非生產領域來抵抗資本主義的鬥爭原理。這些新的嚐試包括遇到的理論與實踐難關,對於我們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在當今的理論價值,思考全球化新帝國主義時代資本製度的內在結構和周期性的“信用”危機形態,激發人們超越和克服世界資本主義的理論想像力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實際上,柄穀行人近年來在漢語讀書界已受到比較廣泛的關注,他本人與中國知識界的交流也早在10年前就開始了。1998年底,他借“中日知識共同體”對話會第一次造訪北京,與汪暉等中國學人就亞洲、全球化和馬克思主義觀察視角等問題展開交流。也就是在這之後的2000年左右,我與柄穀行人先生取得聯係,征得他的同意翻譯其早期著作《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2003年,該書中文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如今包括第二次印刷已經印行近20000冊。其中,有關現代文學“風景之發現”即認識論上的“顛倒”裝置以及這個“文學”與民族國家製度建設同時發生並形成“共謀”關係等思考,得到中國學者和大學在校博士生的廣泛征引,直接影響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闡釋架構。2006年,大陸和台灣又不約而同地推出柄穀行人的另外兩部著作。一是中央編譯出版社的《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田友美譯),一是中國台灣商務印書館的《邁向世界共和國》(墨科譯)。前者與《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一樣屬於柄穀行人1970年代的早期著作,而後者則是寫於2006年反映了作者最新理論思考的書籍。可以說,作為具有世界視野和左翼批判傾向的日本著名理論批評家,柄穀行人在漢語學術界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並正在擴大其影響。然而我們也注意到,漢語讀書界對他的介紹和翻譯有些偏於一端,其理論思考最為活躍也最為成熟的1980年代以後的主要著作還沒有迻譯過來。這使我產生了編譯他的文集在大陸出版的念頭。
2007年5月,應清華大學之邀柄穀行人再次訪問北京,做題為“曆史與反複”的講演並與在京中國學者就“文學時代的終結”和“走向世界共和國”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這給文集編譯出版的商談提供了機會也促成他與中央編譯出版社的一段美妙因緣。記得那天晚上,聞訊而來的時任中央編譯出版社總編室主任的邢豔琦和策劃編輯高立誌在萬聖書園與柄穀行人會麵,一麵就《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文版因聯係管道不暢未能獲得事先授權作出說明以求得諒解,一麵提出未來雙方合作的意願。柄穀行人在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後,不僅開懷大笑欣然同意事後授權,而且在得知中央編譯出版社乃中國以翻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聞名的中央編譯局的下屬出版機構後,更愉快地答應今後多多合作。
這次計劃編譯的《柄穀行人文集》,依據的底本是素以刊行有利於“文化建設”的古典和進步知識界的學術著作而著稱的日本出版業重鎮——岩波書店2004年版《定本柄穀行人集》。作者從自己近30種著作中遴選並加以改寫修訂而結集出版的這個“定本”,可以視為其著述的自選決定版,具有高度的信賴性。全部共有5卷:
第一卷《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
第二卷《作為隱喻的建築》
第三卷《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
第四卷《民族與美學》
第五卷《曆史與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