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謹防食物中毒(一)(3 / 3)

目前,食品工商業濫用色素問題,已逐漸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廣州珠海區衛生防疫站不久前已查處了一例濫用色'素事件,責令當事者立即停業,沒收所有的色素,封存了大批染色臘腸。許多地方也正在積極控製濫用色素。

我們認為,無論是食品生產者、銷售者,還是消費者,都應該對食品著色問題有所了解。嚴格選擇食用色素品種,非食用合成色素絕對禁用於食品;嚴格控製食用色素的用量;嚴格規定著色食品品種和營養範圍,應作為一種食品衛生常識而大力宣傳,使之家喻戶曉,色素的濫用必將得到控製。

五、家庭飲食中毒的防治

發芽土豆中毒

生了芽的土豆,在芽孔部及胚芽都含有龍葵素或馬鈴薯素。龍葵素中含有龍葵胺毒素,是具有腐蝕性和溶血性的生物堿。當這種毒素進入人體後,數十分鍾或幾小時內,人就會出現中毒症狀。病人感到口內或胃內發熱,有燒灼感或疼痛,隨之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若中

毒嚴重,還會出現反複嘔吐、腹瀉,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甚至可出現高熱、昏迷、抽搐、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最後導致心力衰竭或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急救原則:早期徹底洗胃。輕病人可喝淡鹽水和糖水以補充體液拫失。脫水嚴重者輸液。血壓下降者用升壓藥。呼吸困難者給予氧氣吸入及呼吸興奮劑。循環衰竭者應用強心劑等。

預防:生芽過多、皮變青紫的土豆不應食用。生芽較少的土豆,可將薯芽、芽眼及附近皮肉徹底挖掉,削去青紫皮肉部分;用冷水浸泡30—60分鍾,使殘餘毒素溶解在水中後再烹調,這種土豆最好不要炒土豆絲或土豆片,用煮燉法,煮熟煮透,煮時加些醋,可加速毒素的破壞。

黴變花生米中毒

有些花生米變成棕黃色,發黑,吃到嘴裏有股怪味,是由黃曲黴菌或其它黴菌黴變所致,含有強烈致癌物,絕對不能吃。有的人覺得把黴變的花生米倒掉可惜,照樣吃,往往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大量誤食黴變花生米,會發生急性嘔吐,引起腎髒病變、肝功能異常、肝硬化、多發神經炎、貧血、白細胞缺乏等。還可引起癌症,以肝癌發生率最高。

預防:黴變花生米即核用水反複淘洗,或用油炸、砂炒、水煮,都不能使毒素破壞,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吃。在吃花生米前,將發黴、變色的花生米挑出來扔掉。

一般人吃青菜喜歡熱油爆炒,炒、煮時間不長,以免丟失維生素C。這是符合營養學觀點的。但對於四季豆要另當別論。

四季豆又名芸豆、刀豆、豆角。生四季豆中含有一種凝集素,是毒蛋白。豆莢中含有溶血素。如果烹調時未把豆炒熟、煮軟,食用後數小時就會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腹痛等中毒症狀。中毒症狀雖不嚴重,不治自愈,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也會帶來痛苦。

預防:吃四季豆時,一定要充分加熱,將豆炒熟,煮軟,使青綠色變成暗綠色。隻有徹底加熱,才能使毒蛋白變性去毒,有效地防止中毒的發生。

黴變麥中毒

引起小麥黴變的細菌種類很多,但最常見的是赤黴菌,小麥在抽穗灌漿時溫度過高、濕度過大,收割後未及時脫粒,冷藏期間溫、濕度較高,都可感染赤黴菌。若這種病麥未經過嚴格加工處理即磨麵食用,往往造成中毒。

赤黴病麥中毒後,病人在半小時後出現頭昏、旗脹、惡心、嘔吐等症狀。如感染嚴重,十幾分鍾即可出現症狀。一般數小時後恢複正常,但全身乏力不適。

防治:輕者可不作處理,重者需對症治療。此病重點在於預防。小麥在生長期間加強預防赤黴菌病。收獲後,可用鹽水分離法把病麥分離出來,好麥留待加工。小麥在貯藏期間要特別注意,防止受熱受潮黴變。可用出粉率較低的精白麵碾粉法加工,去除病粒外層。黴變麵粉及其食品在城鄉糧店及食品店絕不可出售,以免給人們帶來危害。

肉素中毒

罐頭、臘腸、火腿、家製的臭豆腐及豆瓣醬等,易被肉毒杆菌所感染。人吃了這些感染食品後即可引起中毒。病人多突然發病,以神經係統症狀為主。初起全身乏力、頭昏、頭痛,而後可出現複視、斜視、眼肌麻痹、瞳孔散大、眼瞼下垂、聲音嘶啞、發聲困難、頭下垂、咽肌麻痹、共濟失調、尿瀦留、心力衰竭等。病人神誌清楚,肢體全癱者極少見。

急救原則:應到醫院早期迅速洗胃,然後服硫酸鎂導瀉。注射多價肉毒抗毒素血清對本病有特效。

預防:罐頭食品在製作過程中要嚴格消毒。要注意臘腸、火腿等食品的包裝與保存。對以上食品貯存時間不要過長,如超過有效期,罐頭鼓起者(外殼發脹),色香味改變者,一概不要食用。臘腸火腿及家製醃製食品,吃前需蒸煮消毒,方可食用。

亞硝酸鹽中毒

菠菜、韭菜、萵苣等青菜,新鮮醃製的鹹菜,變質的剩飯菜,腐爛的蔬菜,都含有較多的硝酸鹽。如果大量食用後,腸道細菌會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後者會引起急性中毒。胃腸功能不好的人及小兒更易發生。

大量食用這些食物後,多在一天內發病,一般可出現全身乏力、心煩、頭暈、頭痛、心跳加快、嗜睡,而後皮膚、粘膜青紫,口唇發紺。症狀嚴重時,可出現心律不齊、肺水腫、驚厥、休克及呼吸衰竭等。搶救不及時,病人可致命。

預防:菠菜、韭菜及新鮮醃製鹹菜,不要一次大量食用。腐爛菜葉要扔掉,不能吃。隔夜剩飯菜最好倒掉,尤其變味的更不能吃。

毒蘑菇又稱毒草。某些毒蘑菇與食用蘑菇外形相似,難以區別,故易造成中毒。城市中目前多食用人工栽培蘑菇,比較安全。但在農村,由於采食蘑菇,或在集貿市場購買混雜蘑菇,因此屢有中毒發生。

不同的毒蘑菇含有毒蕈鹼、鹿花蕈素、毒傘毒素、鬼筆毒素等。毒素不同,臨床表現各異,分神經精神型、胃腸炎型、溶血型、中毒性肝炎型。輕者可有乏力、厭食、吐瀉等症狀,肝損害不嚴重,多可自愈。嚴重者,可損害肝、腦、心、腎等器官,以肝髒損害最為明顯。病人有黃疸、肝腫大、肝功能異常、出血傾向等,甚至發生肝壞死和肝昏迷。也有的出現尿少、尿閉、心律紊亂、昏迷、驚厥。若搶救無效,病人可因肝昏迷、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炎、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

預防:不要在集貿市場上購買混雜蘑菇,以免難以辨認,誤食毒蘑菇。在農村采摘蘑菇時,要注意識別,尤其是那些色彩鮮豔或形狀奇異的蘑菇最好不要采摘。有些種類的毒蘑菇與可食蘑菇外形一樣,很難區別,因而,最可靠的預防辦法,就是不采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