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護發訣竅
用啤酒塗擦頭發,不僅可以保護頭發,而且還能促進頭發生長。在塗擦前,先把頭發洗淨、擦幹,用1瓶啤酒的1/8,均勻地塗擦在頭發上,接著用手按摩,使啤酒滲透到頭發根部。15分鍾後,用清水衝洗幹淨,並用木梳把頭發梳理一下,啤酒的花沫會像發乳一樣留在頭發上,不僅能使頭發光亮,可且能防止頭發幹燥脫落。
關節炎患者少吃海產品
海參、海帶、海魚、海菜中含有一定的血尿酸,被人體吸收後,會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炎症加重。因此,關節炎患者不宜過多吃海產品。
科學吃糖五個“不”
1.每餐之前不要吃糖果
甜食有一種特性,可以延緩胃腸道的蠕動和排空,抑製食欲。有些人因某種情況在餐前半小時飲用了一杯高糖的飲料,結果導致正餐食量大減,營養攝入失衡。因此,每餐前1小時禁食任何甜食、糖果。
2.每餐之後不宜馬上進食甜品
一些人有正餐後進食甜品的習慣。其實,這樣做,即便是很少量的甜品也是不合適的。我們知道,進餐後血糖升高,人體胰腺分泌胰島素來降低血糖。如果餐後即刻進食糖果,可造成血糖負荷過大,胰腺就要加倍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島素,長此以往,胰腺因疲倦而怠工,導致病變。因此,每餐後不宜即刻進食糖果。享用甜品的時間可放在兩餐之間,如上午9~10點,下午3~4點等。
3.空腹時不吃甜品、糖果
空腹狀態下進食甜品,會導致胃腸脹氣、胃酸分泌過多,出現惡心、返酸和燒心感。還有人以一杯甜飲料代替正常早餐,認為這樣做“方便快捷”。其實空腹飲用甜飲料會造成糖的迅速吸收,血糖瞬間升高,使胰島素大量分泌來降低血糖,結果可能導致血糖過度下降,出現低血糖反應,不僅嚴重影響上午的工作和學習,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
4.不要一次性大量吃糖
一次性大量吃糖,不僅會使血糖驟升,胰腺負擔過重,還會引發胃腸不適、食欲減退、胃脹噯氣,並嚴重影響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的攝取、消化和吸收。
5.部分人士不宜吃糖
不可否認,確有部分人士不能或不宜吃糖,或者必須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才能適量吃糖,其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糖耐量降低、胃腸功能弱、胃炎和消化性潰瘍、胃食管返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膽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等疾病患者。
過量吃糖不可取
1.吃糖過多導致齲齒的發生
這主要是因為吃甜食過多給口腔細菌提供良好的繁殖條件,逐漸使牙齒表麵的琺琅質溶化;又因為糖是酸性食物,會腐蝕牙齒形成齲齒。
2.吃糖過多會引起多種維生素的缺乏或營養性疾病
大量吃糖後,血糖升高,可產生飽腹感,使食欲減退,還影響消化和吸收,引起多種維生素的缺乏,尤其是維生素Bl的缺乏,久而久之會出現厭食、嘔吐、消化不良以及煩躁不安等神經係統症狀。嚴重時出現麵色蒼白、肌肉鬆弛、抵抗力下降等營養不良表現,還會降低神經和肌肉的活動能力。因為,糖被攝入體內後,會產生許多的代謝中間產物,如丙酮酸和乳酸等,堿性的鈣、鎂、鈉等就要參加中和反應,以保持機體的酸堿平衡。由於鈣的大量消耗,造成體內缺鈣導致骨質疏鬆,易發生骨折、脊柱側彎。
3.吃甜食過多影響視力
吃糖過多,由於血糖增高,可從兩方麵對眼睛造成損害:一方麵,糖是產酸食物,能中和體內的鈣、鉻等堿性元素。鈣和鉻是保持眼球彈性的元素,營養平衡時,體內的鈣、鉻元素亦處於平衡狀態,保持眼壓正常;鈣、鉻不足時,眼球壁彈性降低,不能保持正常眼壓,長時間緊張用眼即可使眼軸拉長,造成近視。另一方麵,血糖增高會加速眼晶狀體變性,引起眼晶狀體和房水滲透壓的改變,屈光度增加,導致近視。
你的身體告訴你:十大營養缺乏信號及其對策
缺不缺營養素,這是很多人關心但卻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們借助綜合複雜的生化分析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膳食調查、營養評價、實驗室檢查和人體組成測量,可以明確診斷是否存在某種營養素的缺乏及其缺乏的程度,但為之付出的代價不僅是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更需要在專業機構、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測定和評價。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這樣的條件。對絕大多數普通人士而言,還需要尋找一些更為簡單、易行、安全和經濟的方法。
有的朋友也許要問,是否想吃什麼東西,體內就缺乏什麼營養?其實不然。現代醫學和營養學已經明確,“想吃”的東西和實際缺乏的營養之間沒有任何聯係。硬將二者結合起來,是一種樸素的想法,卻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那麼,有沒有其他辦法呢?有,並且就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身體。它“有意無意間”向我們發出種種營養缺乏的信號,在提醒我們迅速找出應對之策。
現在,就看我們能否及時、敏感地捕捉到這些信號了!
信號1——頭發幹燥、變細、易斷、脫發
可能的營養缺乏:蛋白質、能量、必需脂肪酸、微量元素鋅
營養對策:每日保證主食的攝入,以最為經濟的手段為機體提供足夠的能量;每日保證150克瘦肉、1個雞蛋、250~500毫升牛奶,以補充優質蛋白質,同時可增加必需脂肪酸的攝入;每周攝入2~3次海魚,並可多吃些牡蠣,以增加微量元素鋅。
信號2——夜晚視力降低
可能的營養缺乏:維生素A(夜晚視力降低可能是維生素A缺乏的早期表現。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夜盲症,並出現角膜幹燥、潰瘍等)。
營養對策:增加胡蘿卜和豬肝等食物的攝入。兩者分別以植物和動物的形式提供維生素A,後者吸收率更高。應注意的是,維生素A是溶解於油脂而不溶解於水的維生素,因此用植物油烹炒胡蘿卜比生吃胡蘿卜能使維生素A的吸收率大為提高(前者有油脂作為維生素A吸收的載體)。此外,由於豬肝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不宜大量進食;以每周吃1~2次,每次不超過100克為宜。
信號3——舌炎、舌裂、舌水腫
可能的營養缺乏:B族維生素。
營養對策∶淘米、蒸飯等可造成B族維生素的大量丟失。長期進食精細米麵、長期吃素食,同時又沒有其他的補充,很容易造成B族維生素的缺乏。為此,應做到主食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如果有吃素的習慣,應注意進食豆類製品和蛋類製品,並每日補充一定量的複合維生素B藥物製劑。
信號4——牙齦出血
可能的營養缺乏∶維生素C。
營養對策:維生素C是最容易缺乏的維生素,因為它對保存殺件的要求較為苛刻,光線、溫度、儲存和烹調都會造成維生素C的破壞或流失。因此,每日均應大量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最好能攝入500克左右的蔬菜和2~3個水果,其中,蔬菜的烹調方法以熱炒和涼拌結合為好。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包括豌豆苗、韭菜、油菜、青椒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包括柑橘、草莓、鮮橙、柿子等。
信號5——味覺減退
可能的營養缺乏:鋅
營養對策:適量增加貝殼類食物,如牡蠣、扇貝等,是補充微量元素鋅的有效手段。另外,每日食用1個雞蛋、150克紅色肉類和50克豆類也是補充微量元素鋅所必需的。
信號6——嘴角幹裂
可能的營養缺乏:核黃素(維生素B2)和煙酸。
營養對策:核黃素(維生素B2)在不同食物中含量差異很大。動物肝髒、雞蛋黃、奶類等含維生素B2較為豐富。為此,每周應補充1次(100~150克)豬肝、每日應補充250毫升牛奶和一個雞蛋。應注意對穀類食品進行加工可造成維生素B2的大量丟失,如精白米維生素B2保存率僅有11%,小麥標準粉維生素B2保存率僅有35%,因此主食應注意粗細搭配。而煙酸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特別是豬肝、雞肝等。
信號7——皮膚幹燥、粗糙
可能的營養缺乏:維生素A。
營養對策:參見“信號2”。
信號8——皮膚淤斑
可能的營養缺乏:維生素C。
營養對策:參見“信號4”。
信號9——肢體感覺異常或喪失、運動無力
可能的營養缺乏:B族維生素。
營養對策:參見“信號3”。
信號10———肌肉萎縮
可能的營養缺乏:蛋白質和能量。
營養對策:參見“信號1”。
合理營養與膳食——向心梗說“不”
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的基礎。從防治心梗的角度而言,合理的膳食結構包括如下原則:
(1)應保持熱能平衡,以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這是營養治療的核心。理想體重可簡單計算為身高(厘米)減去105。一般在理想體重正負10%以內為正常,超過理想體重20%者為肥胖。
(2)避免攝入過多動物脂肪、膽固醇。
(3)攝入充足的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C、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等)及礦物質。
(4)限製食鹽,每日鈉鹽攝入量不宜超過5克。
(5)禁煙。
(6)如飲酒要節製,可少量飲用紅葡萄酒,對烈性酒應禁飲。
(7)運動和飲食要保持平衡,以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
在食物選擇方麵,應有取有舍:
(1)應大量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
(2)增加魚類、豆製品的攝入。
(3)可適量選用魔芋、燕麥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
(4)不吃或少吃肥肉、動物內髒、魚子、蛋黃、奶油、油炸食物和過鹹的食物等。
(5)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及調味品,如辣椒、芥末等;避免攝取過燙、過涼的食物。
(6)避免飲用濃茶、濃咖啡和濃肉湯。
飲食預防腦卒中
腦卒中泛指各種急性的腦血管意外,包括腦出血、腦缺血、腦血栓形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因複雜,病後恢複慢,如果治療和護理不當還容易複發,有著很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有研究表明,年齡(>50歲)、吸煙史、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牙周病等都是導致腦卒中發生的危險因素。血壓增高會使腦血管破裂的風險增加,高血糖和高血脂會造成血流緩慢、動脈血管彈性下降、粥樣硬化形成,為腦部組織供血的血管網在“三高”的侵襲下會逐漸喪失活力,變得脆弱、狹窄。
說到腦卒中的防治,離不開飲食和營養。那麼,當未病之時,在飲食上應該做哪些防範呢?
通常低鹽、低脂而營養均衡的飲食有助於防範“三高”對腦卒中的誘發。
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長期鈉攝入過多會降低動脈壁彈性,使人罹患高血壓。有研究發現,單純減少鹽分就可以使得1/3患者的血壓降低。一個人一天所需要的鈉鹽不過是1克左右(除非大量排汗),1克鹽大約隻相當於花生米大小的一點點,而人們在日常飲食中所攝入的往往要高出幾倍,甚至十幾倍。多吃鹽會造成身體對其他幾種電解質,鉀、鎂、鈣的需要增加。高鉀飲食能促進身體鈉的排泄,而鎂有降膽固醇、擴張血管的作用,充足的鈣攝入可以避免因缺鈣造成的骨鈣溶出和鈣在軟組織、血管壁的異常沉積。由此可知,保持飲食中鈉、鉀、鎂、鈣等無機元素的平衡,攝入低鈉、高鉀、高鈣和高鎂的食物能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從而防範腦卒中。
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飲食對於“三高”的治療、腦卒中的預防無疑是必要的,但要適度進行,避免矯枉過正的做法,特別是對於老年人。許多熱衷保健的老年朋友認為動物脂肪和膽固醇有害無益,因而很少吃動物肉、動物內髒和蛋黃。然而動物蛋白質相比植物蛋白質含有較多的蛋氨酸、賴氨酸、脯氨酸和牛磺酸,是營養界公認的優質蛋白質,長期拒食可能會造成氨基酸攝入不足,導致血管脆性增加和彈性下降。不可否認,動物內髒和蛋黃中膽固醇的含量確實很高,對於血脂異常的人來說,的確不適合隨意進食。但同時在常見食物中它們的營養價值排名靠前,如蛋黃中富含卵磷脂,而肝髒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D、B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鐵、鋅、硒、銅等,完全放棄實在可惜,而善用則有助於營養均衡。有許多調查和研究都表明腦出血的發生與蛋白質攝入不足相關,卻並非營養過剩,可見一味吃素並無益於減少腦卒中發生的危險。
堅持營養均衡合理是預防腦卒中發生的硬道理,隻是,說來容易的事,做時卻不簡單。比如說,許多人知道不吃早餐不利於身體健康,但是仍然長年不吃早餐;還有的人不注意維護牙齒健康,人還未老,咀嚼功能卻嚴重下降,導致蔬菜水果攝入減少,粗糧雜豆更是不敢去動了。再有就是人們在酒事上的態度,要麼好飲貪杯,要麼幹脆滴酒不沾。然而各種研究都表明紅葡萄酒同綠茶一樣,也含有多酚類物質。 這是一種能保持血管壁彈性、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好東西。有試驗表明每天飲用一杯紅葡萄酒可防止血栓形成,產生與阿司匹林相似的保護作用。故此,人們可以通過少量飲用紅葡萄酒和適量飲用綠茶來獲得。另外,人們還應該關注季節和物產變化造成的營養差異。比如,冬季,是腦卒中發病的高峰期,而這時人們的食物當中往往更缺乏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性,可以減少血中纖維蛋白原的濃度,對心腦血管具有保護作用。一個人盡量保持每天的蔬菜消耗量不少於500克、維生素C的攝入不少於100毫克將有助於預防腦梗塞的發生,特別是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應做到這一點。
如何科學飲茶
飲茶能起到保健作用,卻也對人體有一定負麵影響。人們自然希望最大限度地發揮茶葉的保健作用,同時最大幅度地降低其負麵影響。這不僅取決於茶葉的種類,更是建立於科學飲茶方式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