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忌過多食用鹽與糖
糖是一種純熱能食物,如果糖攝入過多,可使多餘的熱能轉化為脂肪積存在體內。同時血液中的中性脂肪會增多。
過多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沉積在動脈壁上,就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吃糖過多還會產生飽腹感,影響食欲,減少骨骼和牙齒的鈣含量,容易發生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和齲齒等。
世界衛生組織在一項調查中,以23個國家人口的死亡原因作為主題,在報告中分析出的結論令人心驚:嗜糖的害處,甚於吸煙!同時,報告也指出,長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壽命要比吃正常食物的人短。
食鹽過量,人體內鈉鹽積聚過多,滲透壓發生變化。人體為保持一定滲透壓,就要吸收大量水分,這樣使血液容量也增多,從而加重心髒、腎髒負擔,如果排泄受阻,體內水、鈉瀦留,還會引起水腫。
食鹽過量還與高血壓有很大關係,即鹽攝入量越多,其高血壓患病率越高。並且,食鹽過量還是腦卒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20.忌食鍋巴油渣
豬油渣是由豬肥肉、豬板油等,在油鍋內加熱煉出油後所剩下的渣渣,吃起來脆、香、鬆而可口。而鍋巴是在做飯過程中,由於火力過旺或在飯做熟時繼續加熱,使鍋底燒焦所形成的東西,使人吃起來焦香可口。
因此,總是有不少人舍不得把豬油渣和鍋巴扔掉,並且是當作一種美味食品來吃。
然而,這兩種食品雖然好吃,但對人體健康傷害很大。由於高溫,它們都含有眾所周知的致癌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增加食道癌、胃癌等的發病率。
21.食油貯存不宜超過一年
食油因貯存過程中易發生酸化,其酸化程度與貯存時間有關,貯存時間越長,酸化越嚴重,且食油在貯存時還可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醛類和酮類物質,並逐漸失去食油的特有香味而變得酸澀。人若食了貯存過久的食油,常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食油不可貯存過久。
貯存一年以內的食用植物油一般均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對人體無害,而超過一年者,則多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故食油貯存期應以一年為限,即不宜超過一年。
22.忌隻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
植物油基本上不含膽固醇,而動物油膽固醇含量則較高。血液中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多吃植物油是對的,而完全忌吃動物油則不妥當。
植物油以含維生素E為主,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K。動物油含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維生素Bl較多。動物油中還含有“A脂蛋白”,有延長人的壽命的功能。因此,不可隻吃植物油而不吃動物油。
23.白糖忌久貯
白糖長時間貯存會因環境影響,出現受潮或結塊,使其色、味均受到影響。此外,糖和鹽本身均可殺菌滅蟲,經過它們醃製的原料往往可延長保存期,所以人們對糖本身的殺蟲滅菌能力非常放心,而事實上糖久貯易被蟎蟲汙染,進食受蟎蟲汙染的白糖則嚴重影響健康。
所以,白糖如果進行貯存,期限不得超過半年,尤其忌過夏,兒童和老人食用白糖時,無論是否久貯都需加熱,或用開水溶解它。
24.不宜食用變渾的食醋
醋在酸味調味品中被廣泛應用,烹調中加醋可達到促進食欲、去腥解膩、保護維生素C和殺死細菌的目的。但食醋在盛夏高溫季節裏,會出現渾濁或生黴現象,此醋不可再食用。
食醋變渾是因為食醋在加工生產或保存過程中不符合衛生要求標準所致。食醋在不清潔的環境中,容易產生了醋鰻和醋虱。而它們是耐酸性的寄生蟲,會破壞醋使之失去香味,人食用後將影響健康,甚至還會引起食物中毒。
25.味精的使用禁忌
1.忌在堿性或強酸性溶液中使用味精。
味精的化學成分是穀氨酸鈉,它在堿性溶液中生成了沒有鮮味的穀氨酸二鈉使味精失去了鮮味。另外味精在強酸性溶液中,溶解度甚小,所以鮮味也極小。
2.不宜在低溫下使用味精。
味精在低溫下不易溶解,如做涼拌菜時直接加入味精,則味精難溶解,其鮮味揮發不出來。應適當用溫開水溶解它以後,再晾涼澆入涼拌菜肴內效果會較好。
3.不宜在高溫下使用味精。
因在高溫中加熱味精時,易使穀氨酸鈉生成焦芥氨酸鈉,對人體有毒,甚至可致癌。
4.味精不宜用量過多。
味精雖是一種營養物質,但若加放過多,會產生一種似鹹非鹹,似澀非澀的怪味,影響了人的食欲。此外,嬰幼兒和青少年多食味精,會使味精在體內分解生成較多的穀氨酸,從而影響了肌體對鋅的吸收,造成智力發育緩慢。
5.味精應避免受潮。
味精因含氯化鈉,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出現受潮結塊現象,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時間長了還會變質,出現異味。
26.料酒開啟後不可久貯
料酒的酒精度數較低,又屆釀造酒,很容易引起細菌的侵染,造成酸敗。尤其是在夏季,開啟後常被放在灶台旁邊,溫度較高,再加上與空氣長時間接觸,料酒會變得渾濁不清,產生酸味,不能再起到增香的調味作用。
所以保管料酒時,應注意將其放在陰涼通風處,最適宜的溫度為15~25℃。不能放在灶台上,啟開蓋後應隨時蓋好,且不宜久貯,既要防止細菌、塵埃混入,又要防止料酒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