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
1.忌不吃早餐
早餐的營養質量對健康非常重要,因為大腦能夠利用的惟一能源是血糖,所以,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會使人的血糖水平降低,某些營養素的供應也會不足,從而導致大腦的興奮度降低,不能及時為神經係統正常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質能量。
另外,早餐損失的營養不能從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補充。因為早餐提供全天營養攝入量的1/3,如果早餐營養不足,長期下去,會出現營養缺乏症、缺鐵性貧血,影響兒童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
早晨不吃早餐,空腹過久,膽汁中的成分就會發生變化。膽酸含量減少,膽固醇的含量不變,從而形成高膽固醇膽汁。
膽固醇過高,就容易在膽囊中積累起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膽結石。因此,早餐一定要吃,不要空腹去工作。
2.不宜吃湯泡飯
人體在消化固體狀食物時,咀嚼的時間越長,唾液分泌量就越多,越有利於潤滑和吞咽食物,也越有利於減輕胃腸的負擔。
把飯和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裏稍加咀嚼就咽進胃裏去了。這不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受到充分刺激,唾液分泌得很少,使胃和胰髒產生的消化液也不多,並且還被湯衝淡了,吃進肚子裏的食物不能充分地得到消化和吸收。日子長了,就會引起胃病。
3.不宜邊吃飯邊看書
有些人習慣於一邊吃飯、一邊看書,這是一種不良習慣。
首先,人在吃飯時,胃腸道在大腦的統一指揮下,蠕動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
為了保證增加工作量的完成,胃腸道血管擴張,循環血量比平時增加數倍。這時候如果再看書,必然使大腦工作量增大,因而需要增加腦部血液供應量,這就勢必造成腦和胃“爭血”的局麵。
其結果,胃腸供血得不到充分保證,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係統運動減弱,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消化不良。同時,大腦的供血不夠充分,看書效率不高,容易造成腦疲勞,影響學習效率。
其次,邊吃飯邊看書,會使看書在大腦中產生的興奮狀態抑製食欲興奮狀態,使人食欲減退,並常會使人忘記咀嚼,大大延長進食時間。
4.不要邊吃飯邊看電視
吃飯時,幾乎全部消化器官都活動起來,消化液大量分泌,血液也會集中到消化器官裏去。如果邊吃飯邊看電視,大腦活動就需要供應大量的血液,使消化器官活動受到影響,妨礙食物的消化。
另一方麵,因為一部分血液已經流入消化器官,看電視時大腦血液供應就會不足,時間長了會感到頭暈眼花,結果是電視沒有看好,飯也沒吃好。
5.飯後8不宜
1.不宜急於吸煙。
飯後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機體吸收煙霧的能力進入最佳狀態。此時,吸一支煙的中毒量等於或超過平時吸10支煙。
2.不宜馬上吃水果。
飯後吃水果,水果中的單糖不易立即進入小腸而滯留於胃中,此時會因單糖發酵而致脹氣,發生便秘。故吃水果最好在飯後2~3小時或飯前1小時。
3.飯後不宜立即喝茶。
茶葉中含有大量單寧酸,能使胃內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
4,不宜放鬆褲帶。
飯後將褲帶放鬆,會使餐後的腹腔內壓下降,消化器官的活動度和韌帶的負荷量就會增加,從而易引起胃下垂,甚至有發生腸扭轉,引起腸梗阻的可能。
5.不宜馬上洗澡。
此時洗澡會使四肢、體表血流量增加,使胃腸道供血減少,從而使胃腸在飯後的消化功能減弱。另外,還會使腰圍增粗,小腹漸實。
6.不宜百步走。
百步走同樣會因運動量加大,加速肢體血循環量,減少胃腸道的血供,而影響胃腸的飯後消化功能。
7.不宜立即睡覺。
一則會使飯菜滯留胃腸中,不能很好消化,久之,誘發胃病、腸炎。二則,入睡後,人體新陳代謝率降低,易使攝入食物中所含熱量轉變為脂肪而使人發胖。
8.不宜馬上去排便。
飯後馬上去大便,屏氣、收腹,會使腹壓升高,胃黏膜、腺體受到擠壓,致使分泌功能紊亂、胃壁血流減少,造成消化不良。
時間長了,就會誘發胃炎、並會使胃潰瘍症狀加重。
6.早餐不宜起來就吃
人在睡眠時,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而消化器官卻仍在消化吸收晚餐存留在胃腸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漸漸進入休息狀態。
一旦早餐早吃,勢必會幹擾胃腸的休息,使消化係統長期處於疲勞工作的狀態,擾亂了蠕動的腸胃節奏。
人經過一夜睡眠,從尿、皮膚、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營養,早晨起床後處於一種生理性缺水狀態。
所以,早起的人們不要急於吃早餐,起床後飲一兩杯溫開水,它對人體內器官有洗滌作用,可防止疾病發生。
7.不要用維生素C替代蔬菜
天然食物中所含的維生素C,與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是不盡相同的。
在水果和蔬菜中,天然維生素C是以抗壞血酸和芸香甙起著協助抗壞血酸發揮作用的。而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是純藥物製劑,在效果上遠不如天然維生素C。
此外,服用合成製劑往往用量較大,若長期服用可在體內形成草酸,而這是形成腎髒草酸鹽結石的潛在威脅。相反,水果、蔬菜中的維生素C,不會導致尿液中草酸含量過高。
8.小兒不宜長期吃魚肝油
為防治小兒佝僂病,首選的藥物應是維生素D,魚肝油中所含維生素D的量,小於維生素A10倍。如用魚肝油來防治佝僂病,在維生素D達到治療量時,維生素A已遠遠超過了需要量,就容易產生維生素A蓄積中毒。
維生素A中毒發病緩慢,常見症狀為毛發脫落、皮膚幹燥、奇癢、食欲不振、脂溢性皮炎、容易激動、口角皺裂、肝脾腫大及顱壓增高等症狀。
維生素D也能引起中毒,常表現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血鈣過高、腎功能減退等。發生魚肝油中毒現象,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診治。
由此可見,小兒長期大量吃魚肝油,既非營養的必需,又存在一定危害性。
9.飲食不宜偏愛五味
食之過酸,會破壞體內的酸堿平衡,可能引起酸中毒。食之過鹹,勢必口渴大飲,加重心髒負擔,使心腎功能早衰,並會引起血管硬化,誘發高血壓等病。
食之過辛,易導致生瘡長痔或牙齦出血、牙齒鬆動;食之過苦,則可使食欲減退;食之過甘,能使身體發胖,膽固醇增高,易患冠心病、高血壓。
在飲食上做到五味不偏愛,並善於運用五味來調和人體的陰陽平衡,便可達到五髒不早衰、防病養老、延年益壽的功效。
15.涮羊肉湯不要喝
一些人以為涮火鍋的湯會聚了羊肉、肥牛、豆製品、海鮮等食品的精華,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但實際恰恰相反。
因為吃一頓涮羊肉的過程中,同一鍋湯要反複沸騰,其中已有的營養物質經過這樣幾十甚至上百次的沸騰,都已破壞。
此外,吃一次涮羊肉一般需要一個小時以上,這期間,火鍋裏會有很多食品在反複煮,比如配料,或是沒有撈出來的羊肉、肥牛等。
這些物質在高溫中長時間混合煮沸,彼此之間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這些食品反應後產生的物質對人身體不僅沒有益處,甚至還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
16.自死、疫死的禽畜不可食
疫死之畜身帶病菌,食之者易受傳染或中毒。人畜共患之傳染病有炭疽、鼻疽、口蹄疫、豬水泡病、豬瘟、豬丹毒、豬出血性敗血症、結核等。
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有囊蟲病、旋毛蟲病、豬弓形蟲病等。自死之疫,除傳染病外,大多與水、草、飼料有關。水、草中毒而致於死,其屍肉中必含毒物,故不可食用。
17.雞死足不伸者不可食
凡宰殺之雞,放血後,由於缺血缺氧,猛力掙紮,其腿多伸,體溫散盡後變為強直。雞疫死者足不伸,由於病毒侵襲,高燒中神經中毒肌肉攣縮,其肉中多含毒物,食之往往中毒。
18.有腫物的雞鴨肉不可食
雞鴨體內的腫物,腫瘤占的比例很高,能形成腫瘤性病灶的禽病如馬立克氏病、白血病、腎母細胞瘤等。
如患馬立克氏病的雞,常見肝、脾或卵巢腫大,可比正常器官增大數倍,患白血病的雞,肝脾和腔上囊可見到大小不一的腫塊,肝髒變化格外顯著,不僅質地變硬而且增大到充滿整個體腔。雞肉消瘦,品質下降,有的有黃疸。其他部位可能有轉移病灶。
這樣的雞鴨肉不能吃,如腫塊不大,或局限於內髒,肉的顏色質地正常,可棄去內髒,燉爛食用,不宜炒食。
19.不宜吃老雞頭
雞在啄食過程中,不斷將有害金屬及其他有毒物質儲存於腦組織裏,雞齡越大,這類物質儲存的越多,毒性就越強。
因此,雞頭不宜多吃,更不宜經常吃。即使要吃時,也要盡量挑選雞齡小些的,一般以1~2年的雞為好。
另外,實在愛吃雞頭,也應盡量不單獨吃,以與其他菜搭配做菜,搭配著吃為好。
20.製作雞湯不宜先加鹽
雞的本味是鮮美,製出的雞湯營養豐富。但如果在製作雞湯時不注意加放調味品的順序,會使製出的雞湯比較遜色。
製作雞湯的目的是為了使雞肉中的蛋白質、脂肪盡量多地溶解在湯中,隻有這樣製出的湯才鮮味醇厚,富有營養。
如果在做雞湯時,把食鹽投入湯中過早,因鹽有滲透作用,可使雞肉中蛋白質發生凝固,這樣既不能使蛋白質充分地溶解在湯內,又使凝固後的蛋白質對脂肪、水分、含氮浸出物等起了封閉和保護的作用,不能使營養物質更好地溶於湯中,可以說影響了湯的營養程度和鮮味。
21.不宜食用的動物器官
1.雞、鴨尾脂腺必須除淨。
雞尾脂腺或鴨尾脂腺即尾尖或雞尖,俗稱雞屁股、鴨屁股,它是儲藏病毒和致癌物質的“倉庫”。若過多食用“雞尖”,有害物質就可能進入人體。
2.雞、鴨肺必須除淨。
雞、鴨肺中的肺泡細胞能夠吞噬雞、鴨吸入的微小灰塵顆粒和各種致病細菌。雖然有些病菌可能被中性細胞消滅,但肺泡中仍殘留少量死亡病菌和部分活病菌。
3.牲畜甲狀腺必須除淨。
牲畜甲狀腺位於胸腔入口處的正前方,與氣管的腹側麵相連,是成對器官。甲狀腺所含成分主要是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氨酸,一般烹調不易被破壞,食後易引起中毒。
4.腎上腺必須除淨。
腎上腺俗稱副腎或小腰子,同甲狀腺一樣,當人誤食後,會發生腎上腺素過剩,從而擾亂正常代謝,出現惡心嘔吐,重者出現瞳孔散大等中毒症狀。
5.淋巴結必須除淨。
牲畜的淋巴結是動物體內的防禦器官,亦是微生物和有毒異物的聚積處,必須除掉。
6.羊懸筋必須除淨。
羊懸筋又名蹄白珠,是羊蹄內發生病變的一種病毒組織,一般為串形或圓粒形,必須摘除。
7.兔臭腺必須除淨。
兔體有3對腺體,其味極臭,必須摘除,否則與肉同煮時,就會發生異味,無法入口。
22.禁止食用生雞蛋
眾所周知,母雞的輸卵管和肛門連在一起,雞蛋和糞便皆通過直腸由肛門排出,其中含有的細菌和寄生蟲卵將大量汙染蛋殼,蛋殼上的細菌進而侵染蛋清和蛋黃。生吃雞蛋,將會使蛋內存有的較多有毒物質進入人體,進而損害肝髒,發生中毒。
此外,生吃雞蛋時,雞蛋的蛋白質形似液態,實質其組織嚴密複雜,生雞蛋的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此類物質的存在會抑製人體內抗生物素的合成,妨礙了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並且使維生素B1失去效能,從而易引起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皮膚發炎等症狀。
另外,生雞蛋有股腥味,可引起嘔吐,影響食欲,不僅不能補養身體,還可使細菌、病菌等危害身體,況且還造成蛋白質的浪費,所以禁止生吃雞蛋。
23.皮蛋不宜多吃
皮蛋的含鉛量平均每隻高達0.8毫克左右,比醃製的鹹鴨蛋高出一倍以上,其原因是醃製皮蛋的原料中含有氧化鉛。
鉛是一種損害人的神經、造血、消化等係統的有毒金屬,成年人對鉛質的吸收率為7%,而兒童的吸收率高達50%。長期食用會受鉛毒之害,導致智力呆滯,生長發育遲緩。
24.螃蟹宜蒸不宜煮
螃蟹味道鮮美,肉質細嫩。但螃蟹不宜用水煮熟,水煮可使蟹中腥味物質和可溶性營養成分大量擴散到水中,失去蟹的鮮嫩風味和營養價值。
尤其是海蟹,生活在海底,以小蝦和其他海洋微生物等為食,鰓中存有不少汙泥、雜質、寄生蟲等,如用水煮,這些汙染物會隨水進入腹腔,影響風味和衛生。
螃蟹以采用蒸法為佳。因為蒸法比水煮溫度高,因而熟得快,可縮短烹製時間,最大限度地保持鮮蟹本味,食之口感鮮美,營養成分豐富。
同時,采用蒸法還可殺死蟹體內的寄生蟲,減少蟹體內腸胃等對肌肉汙染的機會,確保肉質潔淨,含水分少,色澤紅潤明亮,蟹體形態完整。
25.食海鮮四忌
1.關節炎患者忌多吃海鮮。
海參、海魚、海帶、海菜等海產品中,含有較多的尿酸,被人體吸收後在關節中形成尿酸結晶,使關節炎症狀加重。
2.海鮮忌飲啤酒。
食用海鮮時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尿酸過多,會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從而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
久而久之,患者部分關節逐漸被破壞,甚至還會引起腎結石和尿毒症。
3.海鮮忌與某些水果同食。
魚蝦含豐富的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如果與某些水果如柿子、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同吃,就會降低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會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症。
4.蝦類忌與維生素C同食。
食用蝦類等水生甲殼類動物,同時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能夠致人死亡。因為一種通常被認為對人體無害的砷類,在維生素C作用下,能夠轉化為有毒的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