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法軍到井陘虎頭山挑釁。法軍曾經三次舉兵進犯河北獲鹿、井陘等處,遭到清軍的頑強阻擊。本日,法軍軍官歐貝率領100多名士兵,攜帶4門大炮,再次挑釁井陘。他們占據井陘附近的虎頭山,想以炮轟關。這時恰有清軍的巡邏隊路過此地,法軍開炮擊斃清軍一人。清軍遊擊王化盛下令還擊,法軍死亡數人,傷10餘人,其餘狼狽逃走。
1月29日。清廷發布“變法上諭”。清廷在西安發布這道上諭,稱“自播遷以來,皇太後宵旰焦勞,朕尤痛自刻責,深念近數十年積弊相仍,因循粉飾,以致釀成大釁。現正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致富強”,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參酌中西政治,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製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並,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內悉條議以聞,再行上稟慈謨,斟酌盡善,切實施行”。
各國公使團團長葛絡幹照會奕、李鴻章,提請確切履行和議條款,“嚴懲獲罪之人”,對以後保教不力的各級官員也要進行懲治。
1月31日。清廷仟命瞿廷韶為湖北布政使。
本月。京津一帶潰散清軍為害地方。自八國聯軍入侵京津以後,潰散的清軍在京津帶不斷製造混亂。本月初,曾有5000多潰兵從口北進入山西北部,大肆搶掠隆盛莊、豐鎮廳等處,民眾逃入山穀,後多被凍死。潰兵後又流竄到大同,大同鎮總兵和駐代州防軍統領馬錦成奉命帶兵鎮壓。潰兵已逃亡過半,儀留3000人。馬錦成等與潰兵首領“郭四閻王”會商如何遣敞逃兵,決定分撥到各州,逐漸遣散。後來馬錦成又用計在懷仁將“郭四閻王”殺死。到了下旬,山西巡撫錫良又賞給潰兵—定數額的犒金,並發兵護送出境,才逐漸遣散了這些潰兵。
2000多維吾爾族人在俄國駐喀什噶爾領事館前舉行示威,抗議沙俄的侵略行為。
上海法租界以新界顧家宅為中心,設立巡捕房,並動工修築馬路。
2月1日。清廷下詔地方官切實保護外國官民。著再責成各直省文武大吏通飭各屬,倘有不逞之徒,偽托義憤,淩虐戕害洋人,立即弛往彈壓,不得稍涉遷延。否則該管督撫文武大吏及地方有司各官一概革職,永不敘用。
清廷嚴禁私立仇教各會。
外國駐上海領袖領事華德師照會上海道台袁樹勳,要求開築徐家彙至佘山公路,袁樹勳複照允許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西區直接購地開築。
2月2日。清廷以景星為福州將軍,以聶緝為湖北巡撫,陸元鼎為江蘇布政使。清廷調端方為河南布政使,延祉為陝西布政使。
2月3日。瓦德西聲稱瓜分中國是無益之舉。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之後,在對中國的侵略利益分配方麵,列強既都蓄謀瓜分中國,但相互之間又存在著矛盾。這種情況在聯軍統帥瓦德西本日給德皇威廉二世的一份報告中表露得十分明顯。在報告中,瓦德西一方麵承認,目前是瓜分中國的一個大好時機,千載難逢,如果各國真的各據一方的話,中國方麵將無力加以阻止。但另一方麵卻又認為瓜分中國之事絕對不能實現。他分析各國之間的矛盾說,英國極不願意法國進據雲南、日本占領福建;日本方麵對於德國之據有山東,則認為危險萬分;各國方麵對於英國人壟斷長江,自然也不會坐視;至於美國方麵,更是早已決定,反對一切瓜分之舉。也就是說,除了俄國因占領滿洲暫時滿足外,各國之間利益衝突很多,因此,瓦德西得出結論:“急欲促現瓜分一事,實係毫無益處之舉。”
清廷準許增祺暫留盛京將軍任。俄國使臣格爾思致函奕、李鴻章,聲稱聽說中國準備撤換現任盛京將軍,他認為這對中俄關係很危險,以前因為有聖旨令增祺仍然擔任盛京將軍,所以在談判中才有治理該省事宜歸於該將軍之議。並進一步威脅說,如果增祺撤任,不利於中國可想而知。清廷遂下詔準許增祺暫留盛京將軍之任,但交收東三省事宜仍由楊儒辦理。
清廷任命都察院左都禦史張百熙充頭等專使大臣,前往英國吊唁維多利亞女王逝世。
2月7日。駐華十一國使臣會議提出懲辦“禍首”。先是,八國聯軍提出嚴懲“禍首”作為議和的先決條件。後認定提起“禍首”,即遇到如何對待那拉氏的問題。沙俄原來扶持後黨,同英國展開霸權的爭奪。俄、法主張議和,英、日則曾公開支持光緒帝,對親俄的慈禧太後不滿,很想置她於“禍首”的地位,以扶植光緒帝,所以拒絕同李鴻章談判,宣稱“中國立有合例政府方可開議”。兩方相持不下,後來鑒於慈禧太後一再表示悔禍謝罪,英、日表示讓步,承認“皇太後為合例”政府,開始就懲辦“禍首”問題舉行談判。本日,奕、李鴻章赴英國使館與駐華十一國公使舉行專門會議,討論懲辦“禍首”問題。各國公使事先準備了一份控訴書,由各國外交團團長葛羅幹宣讀。奕、李鴻章一開始就表示同意處死載勳和毓賢,但對其他人則百般陳情,懇求列強體諒清廷的苦衷,放棄死刑要求。下午,各國公使經過長時間的討論,取得了一致的意見,全體通過了必須懲辦的人員名單及其應受的懲罰,並照會中國全權大臣。其主要內容是:將現在已經查出的端王載漪、莊王載勳、董福祥、輔國公載瀾、英年、剛毅、趙舒翹、毓賢、李秉衡,及後來又查出的啟秀、徐承煜等人,其中除了已死者應追革官職、撤銷恤典外,其餘各員均應予以死罪,要求清廷立即頒布諭旨並予執行。同時要求清廷為反對襲擊外國人而被斬首的徐用儀、許景澄、袁昶、聯元和立山五名大臣恢複名譽。後來,各國公使經過討論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端王載漪和輔國公載瀾判處斬監候,如在判決後皇帝即願開恩保全他們的生命,可把他們流放到新疆,終身監禁,以後不得對他們施恩減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