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兩百年前,法國的偉大哲學家伏爾泰就曾說:“貿易最自由的國家必將是最富有、最繁榮、發展比例協調的國家。”然而在今天,法國人早已將這一祖訓拋在腦後,依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圍起城池,固若金湯。
汝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譯為:你有好酒,想和我一起喝掉。法國人的愛國主義,大到能為爭取法國的國際地位舉國上下前仆後繼;小到能為一塊奶酪全民一致赤膊上陣。對於外國,“汝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至於自己,“寧為雞頭,無為牛後”。
夜空中俯瞰巴黎傳統與現代的交織法國人習慣了本國原汁原味原產地的正宗消費品,喝布列塔尼的葡萄酒,吃巴紮斯的牛肉,嚼尼翁的橄欖,送格蘭德的鮮花,開標致汽車,看蘇菲·瑪索的電影……有個笑話說,幾個法國人邊吃邊聊天,外麵正在下著小雨。他們談論著法美產品大戰,喝著夏朗德的幹邑白蘭地,吃著抹著伯呂佳魚子醬的布裏尼斯餅,嚼著馬爾奈斯肉,這時有個人說:“外麵大概下的是酸雨。”另一個人馬上接著問道:“是哪產的?”
1991年,當整個歐共體正就歐盟一體化條約“馬約”展開大辯論時,全法國正為保衛奶酪而戰。正如法國前議長梅爾馬茲的一段話:“想動我們的奶酪?先得從我們的身上軋過去!”法國人不願別人動他們的奶酪、輥式麵包、香檳酒、雷諾車、鱷魚衫,甚至還有法語非洲。總之,就是不許動法國的“國貨精品”。
悠閑的法國人法國人生下來就對美國既愛又怕,既羨慕又嫉妒;一邊大罵快餐,一邊嚼著“麥當勞”;一邊大罵好萊塢文化侵略,一邊看著“西部片”;一邊大罵唐老鴨米老鼠,一邊又一家老小擠著往迪士尼樂園趕。法國人如此不待見美國,人們常說是因為二戰中他們的戴高樂將軍在美國備受冷遇,當時美國佬正忙著和維希貝當搭關係。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說法,真正原因是因為二戰後美國人動了法國的圍城。其實曆史上美法兩國還是“鐵哥們”,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拉法耶特將軍率領法國誌願軍同大陸軍並肩作戰打敗英國人。
1885年,法國人為紀
拉法耶特將軍:
(1757~1834年),法國將軍,政治活動家,侯爵。他出身名門,卻是一個熱愛自由、追求民眾權利的貴族。他到美洲參與殖民地人民追求自由和獨立的戰爭;他說服法國國王,派法國誌願軍幫助美國人贏得戰爭;他積極推動三級會議的召開,投身於大革命中去。他是兩個世界的英雄、兩場革命的元勳,一個既浸透道德理想又抱有罕見現實才能的人。他的塑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也有很多街道和公眾場所以他的名字命名。念美國獨立110周年還送給美國人一尊巨大的自由女神像。一戰時,美國潘興將軍率軍一登陸便高呼:“拉法耶特,我們來啦!”足見法美間“哥們兒義氣”之深。可戰後,法國日漸衰落,美國卻日益崛起,大到政治、經濟、文化、原子彈,小到搖滾樂、牛仔褲、漢堡包、可口可樂,把“老大哥”家裏衝得七零八落,以致顧此失彼。那“老大哥”心裏的感受,猶如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鹹樣樣俱全,豈能受得了。好吧,你不善待“老大哥”,那我也對你不客氣。這不,美蘇冷戰都結束了,但法美之間的“雅爾塔”卻仍然在對壘。真是“兄弟鬥氣似冷戰,恩恩怨怨何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