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南京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1月18日,總理奉安委員會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推舉為主席委員,孔祥熙為辦公處總幹事。此前,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確定3月12日舉行總理奉安大典。但由於陵寢工程不能全部竣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遂於2月7日通過決議,將大典延至6月1日舉行。5月1日,總理奉安委員會辦公處致電各機關:該會第11次會議決定從5月26日到6月1日為孫中山總理靈柩安放日期,全國一律下半旗,並臂纏黑紗,停止宴會娛樂7日,以誌哀悼。7日,國民政府再次通電全國遵行。

月23日,國民政府令:派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櫬總指揮、孔祥熙等9人為迎櫬指揮。5月22日,孫中山遺體在北平西山碧雲寺祭堂內移殮銅棺,參加奉移的有夫人宋慶齡、長子孫科、迎櫬專員林森、鄭洪年、吳鐵城等。孫中山停厝之木棺及易出衣履於西山碧雲寺築孫中山衣冠塚,以作紀念。23日,北平公祭孫中山,宋慶齡伴靈,商震、張繼等致祭,還舉行社稷壇改為中山堂的典禮。25日,北平天安門舉行孫中山送櫬大會,由總工會張寅卿任總指揮,到會黨政軍及各團體代表2萬餘人。26日,孫中山靈櫬由北平南移,商震任總指揮,宋慶齡、孫科等參加。下午5時,靈車由北平前門車站開行,奏哀樂,鳴炮101響。靈車經北寧鐵路和津浦鐵路於28日晨3時40分抵達蚌埠,蔣介石偕宋美齡及宋太夫人親臨迎接孫中山靈櫬。上午10時,靈車抵達浦口,海軍鳴炮101響,各外國軍艦亦嗚炮致敬。靈車所經各地送殯群眾達30萬人,全國各大城市均下半旗致哀。

日上午11時30分,靈櫬奉移海軍威勝艦渡江。12時許,艦抵中山碼頭。之後靈櫬奉移上特備汽車,覆以黨、國旗及鮮花。下午3時15分,靈車抵中央黨部祭堂,並舉行停靈禮,蔣介石主祭,各中央要員及家屬參加祭禮。4時起,國民黨中央委員和特任官分班守靈,每班3人,每4小時更換一次。同日,國民政府令:在孫中山總理奉安期間,禁止自由開會或聚眾遊行,倘敢故違,立即逮捕,照暫行反革命治罪法嚴行懲治。

日,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中央及首都各機關、團體公祭孫中山。中央黨部由胡漢民主祭,國民政府由蔣介石主祭,中央及第一編遣區亦由蔣介石主祭,各省市黨部由葉楚傖主祭,其他機關由本機關主管長官主祭。30日為公祭孫中山之第二日,國民黨海外各總支部、各直轄支部、各地華僑代表、蒙藏代表、農工商學婦各團體代表及國民黨中央黨校、中央軍校、童子軍先後進行公祭。31日,公祭孫中山的最後一日,18個國家參加奉安專使、教皇代表、日本人犬養毅、頭山滿、各國駐華新聞界代表及葬事籌備處委員、奉安委員會委員、親朋故友家屬等分別致祭。公祭完畢乃於當日下午6時舉行封棺禮。孫中山親屬宋慶齡、孫科等及國民黨中央委員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戴季陶、張靜江、林森、蔡元培、宋子文、於右任、何應欽、陳果夫、葉楚傖等100多人參加。封棺禮由蔣介石主持,全體行三鞠躬禮,靜默後由蔣率領恭詣靈前瞻仰孫中山遺容,作最後之別。宋慶齡及何香凝等均泣不成聲。隨後,在蔣介石、孫科、孔祥熙親督下,將銅棺安蓋。

月1日,孫中山靈櫬奉安大典舉行。晨4時,孫中山親屬及國民黨中央委員、國府委員、各特任官、葬事籌備委員、迎櫬專員,進入祭堂,依次排列,舉行移靈典禮,由胡漢民主祭。4時15分,靈櫬移出祭堂,鳴禮炮101響。靈櫬扶上汽車後,孫中山親屬、各委員和各國專使分別執紼前行。迎櫬大道沿途,設立鬆柏、青白布牌樓20餘座。奉安委員會於陵前東西兩處各蓋牌樓一座。陵墓祭堂正中之"民生"、"民族"、"民權"三門,均懸白藍綢質彩球。靈車自中央黨部啟程後,沿途民眾脫帽肅立敬禮。9時20分,靈車緩緩開到。10時15分,靈櫬停於陵墓祭堂中央,旋舉行奉安大典。典禮程序為:(1)就位;(2)肅立;(3)奏哀樂;(4)行三鞠躬禮;(5)獻花圈;(6)讀誄文;(7)總理家屬、中央委員代表、國府主席、總理親故代表、迎櫬專員代表、葬事委員代表、專使領袖分列左右,恭移靈櫬進墓門;(8)奏哀樂;(9)全體默哀;(10)敬謹奉安。禮畢,由孔祥熙率領杠夫敬謹將靈櫬奉移進墓門。其時,鳴禮炮101響。至正午12時,奉安大典告成。

同日,全國各地均舉行公祭,並停止工作與交通3分鍾,以誌哀悼。海外國民黨各支部與華僑也舉行了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

中東路事件

在南京國民政府親帝反蘇外交政策影響下,東北當局製造了中東路事件。中東路,係沙俄侵略中國於1897至1903年在中國東北境內修建的一條鐵路。它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裏,東至綏芬河,分別與西伯利亞鐵路連接,南經長春、沈陽直抵大連,稱東清路。日俄戰爭後,長春以南段為日本占領,改稱南滿鐵路,以北仍稱東清路,民國時改稱中東路。根據1924年中蘇協定,中東路經營業務由中蘇共管。